房产继承权发生民事纠纷的,可以起诉。
房屋继承纠纷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协商,但如果经过多次协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只能通过起诉解决。房产继承纠纷起诉,由继承人中的一人或几人作为原告到被告所在地(如果是涉及房子等不动产的继承,也可以到不动产所在地)的县区级法院起诉。
一、翻建房屋继承纠纷
1、自行协商。
继承纠纷发生后,相关当事人可以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互谅互让,就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协商达成一个各继承人都愿接受的协议,然后按协议分割遗产。
2、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在发生继承纠纷后,如有关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3、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继承纠纷发生后,经协商不成时,可以不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子女放弃房产继承公证怎么办理?
子女放弃房产继承公证的办理:
1、必须由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亲自去户籍所在地的公证处申请办理。
2、申请办理时需提交的材料: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有关所要继承的遗产的证明,如房产证等;申请人和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证明;放弃遗产继承权声明书。
3、申请人填写放弃继承权公证申请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六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委托他人办理公证,但遗嘱、生存、收养关系等应当由本人办理公证的除外。
三、怎么作为放弃房产继承人
放弃房产继承权的公证,当事人应当亲自到其所在地或行为发生地公证处提出申请,且不能委托他人办理。另外,当事人还应当一并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有权继承遗产的证明,本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亲属关系证明和放弃遗产继承权声明书。
《公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
法院继承房产起诉多少钱?
187人看过
-
可以到法院起诉继承父亲的遗产不给么?
311人看过
-
遗嘱继承房产没有产权证可以继承吗
377人看过
-
在法院如何起诉继承案件
111人看过
-
遗产继承三年以上可以起诉吗?
79人看过
-
遗产继承权争议:部分继承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114人看过
-
起诉法院后房产继承人不可以去过户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不是,这两者之间,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1、只有各继承人之间,对遗产分配有异议,而无法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在开始分配遗产的两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权;2、在没有争议或者遗产没有进行分配的前提下,该遗产(房产)什么时候进行过户,都是可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第八条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
-
继承的房产是不是可以法院直接起诉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03起诉遗产分割,要写好起诉状和与被告人人数相应的副本,并收集好相关证据证明材料,一并提交到法院起诉即可。起诉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
-
放弃继承权可以起诉房产公证机构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1-12-27放弃遗产没有强制公证的法律要求,是否公证全凭继承人的自愿。放弃房产继承同样没有强制要求必须要公证,但是为了避免以后的纠纷,办理公证可能更有法律效力。如果不需要公证,就有明示的放弃的文件,比如声明等。公证是采取自愿原则的,也就是做出放弃遗产的意思表示,自己通过书面表述明示出来,就可以发生效力。但是为了避免以后的纠纷,办理公证可能更有法律效力。
-
已拆迁的房屋是否可以起诉继承权法院呢?陕西在线咨询 2023-03-191、房子已经拆迁可以起诉继承。当事人可以提交起诉书、被拆迁房屋的所有权证、房屋征收决定、征收补偿方案、拆迁现场录像等资料向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立案,法院受理案件后送达开庭公告通知双方开庭时间,开庭当日当事人带齐资料到庭辩论质证。 2、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
在法院可以起诉探视权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06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起诉书、对方户籍证明或者经常居住地证明和孩子的出生证明等材料,直接向法院起诉探视权。起诉时要明确自己的探视权、探视时间、探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