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的。行为人构成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租来的车抵押了构成什么罪
租来的车抵押了可能构成诈骗罪。诈骗罪量刑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诈骗几万要坐几年牢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的,构成诈骗罪,需要坐牢。犯罪分子涉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被骗可以报警吗
被骗可以报警。不管诈骗多少都可以报警。只是诈骗数额三千元以上的,才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才会构成诈骗罪。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即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立案标准如何认定信用卡诈骗罪行为
372人看过
-
刑法对于电信诈骗罪立案标准的认定如何?
400人看过
-
经济犯罪的立案标准:诈骗罪的认定
303人看过
-
立案标准如何判断诈骗罪?
218人看过
-
浙江单位诈骗罪立案标准(2021年版)解读:如何认定诈骗罪?
285人看过
-
立案标准诈骗罪如何判刑
442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如何认定房屋诈骗立案标准云南在线咨询 2021-12-31欺诈案件的标准是,欺诈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的,可以立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盗窃、欺诈、抢夺公私财产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一百五十二条公私财产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没收财产。
-
诈骗案如何认定, 诈骗罪定义标准, 诈骗罪量刑标准, 诈骗罪如何量刑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22诈骗案的认定主要围绕犯罪嫌疑人是否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诈骗罪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
-
诈骗罪是如何规定立案标准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7-02诈骗罪达到立案标准一般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立案标准是什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1-06-04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
-
分期诈骗的如何确认立案标准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8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利用分期付款实施犯罪行为的,如果诈骗的金额达到较大,即3000元的,就会构成诈骗罪。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