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如果有什么权利能够成为其他权利的基础,并且还是凡权利必有界限的例外,那这个权利就是人格尊严。在我国语境下,人格尊严规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宪法教义学上的准确界定不同于人的尊严,也远非民事法律中的人格权所能完全涵摄。作为带有原则性质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规范为实在法秩序中的其他权利提供基础,这一基础也正是宪法中可辨识的个体人之人性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人格尊严规范也为其他新型权利的证立保留了宪法教义学上的入口,这使宪法中的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
「关键词」人格尊严/宪法/人的尊严/基本权利体系
对人的尊严的重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痛定思痛的结果。对战争戕害人性、漠视人的尊严的反思,引导意识形态各异的不同国家最终达成共识,共同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人权宣言》,宣言开篇便申明了对人类尊严的体认。这一文件也成为日后国际上或区域内各类人权法的重要渊源,更有相当多的国家都在自己的最高法律中确立了尊重与保障人的尊严的有关规定。
一、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
我国现行宪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款。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对于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之异同的研究和认识尚不够深入,对人格尊严在我国宪法规范上的重要性也讨论不足。①在此,首先要谈到现在法学界常用的人性尊严,从法规范用语角度出发,笔者不赞成使用这一带有误导性的翻译。英文hmandignity、德语人之尊严(DieWrdedesMenschen),台湾地区学者多认为就是人性尊严(Menschenwrde),这可能来自于康德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1]等哲学思想,国内也有很多法学者使用这一翻译。然而,汉语人性一词,主要是个哲学概念,具有泛指人类的内涵,指人的本性,若译成英文应该是hmannatre,这几乎不是一个可以用法律规范语言讨论清楚的客体。同时,人的概念有模糊性:既可以指整体人类,也可以指单个的人。因而,人性尊严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的个人尊严,而不是笼统的人类的尊严;[2-6]这在汉语语境下显得颇为别扭,换作人的尊严,就更接近汉语表达习惯,也更符合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理解的需要:②人的尊严,既可以被理解成是作为人类整体的尊严,也可以被理解成可辨识之个体人的尊严。
-
论宪法中的私有财产权语境
168人看过
-
宪法宣誓:维护国家法制尊严
60人看过
-
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160人看过
-
犯人人格尊严的探讨
204人看过
-
以人格尊严的名义
254人看过
-
对人格尊严的反思
340人看过
-
人格尊严宪法解释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22《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37条第3款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
人格尊严宪法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04《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37条第3款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
人格尊严与人格尊严的区别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121、人格尊严是内在的,是一个自然人,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权利。而人格尊严权是法定的公民人格被尊重的权利,表现是外在的。 2、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人格尊严权是保护人格尊严的前提。 3、但是由于格尊严本为抽象。民法学理上,有认为人格尊严是具有伦理性品格的权利,是主体对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统一,是对个人价值主客观评价的结合。也有认为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内
-
-
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01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