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会计在经过“三起两落”后步入了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世纪。目前,国内会计学术界正高度关注和重视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本文认为,在考虑我国未来管理会计发展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八大问题。
一、关注国外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些显著变化
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最早提出管理会计已面临严重危机的是美国的Johnson和Kaplan教授。他们于1987年合写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震动了西方会计界。他们认为,应改变管理会计从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的现状。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Kaplan教授(1998)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中对1989年第二版和1982年第一版中的内容做了四大变动:①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作为全书的核心内容;②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办法;③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四项综合指标的平衡记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变革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业绩考核法;④将前两版中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近十几年来,西方管理会计还产生了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代理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等。另外,在关注世界先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时,尤其应关注与我国法律环境背景相近的德、法管理会计模式(周红,1997;谢诗芬,1999)。
二、建议成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实行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创办管理会计专业杂志
美、英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来自学术界和实务界。管理会计师资格的取得都需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资格后,仍需接受继续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应尽早赶上。我国《会计研究》杂志也发表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按国外经验,有必要创办管理会计专业杂志。
三、典型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管理会计研究要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这也是国际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方向。在国外,这种典型案例研究是由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完成的,其成果体现为管理会计教材中的问题、案例或发表在有关专业杂志上。由于我国缺少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沟通交流较难,因而亟需有关会计职业组织(包括现在的中国会计学会和将来的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尽早完成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
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问题
西方国家不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我国迄今也未形成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是否需要之?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但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所组成的一个概念框架,并以此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具体来说,可包括:管理会计目的、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方法等(潘飞等,1999)。
五、中国要否制定管理会计准则
制定管理会计准则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要否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这是1999年10月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及应用专题研讨会”上议论很多的问题之一。会上有三种意见:势在必行、时机未到、没有必要。但一致认为,指导和规范是必要的。赞成者设想,准则应包括11个方面内容:管理会计定义及基本活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准则、单位内部实物控制准则、内部会计控制准则、会计预测决策准则、预算管理准则、成本会计准则、责任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制定及执行准则、会计组织职责准则、管理会计实务评估准则。他们主张管理会计准则的制定思路是:案例研究→实务指南→准则;不赞成者则主张:案例研究→指导性行业管理会计规范,即不产生规范性准则。本文同意后一种思路,并认为,在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后,再制定管理会计准则为宜。
六、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为适应剧烈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个会计新分支。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一般均认为有必要对其理论和方法加以系统研究,同时也有人认为,它在我国实际上已有应用,只是应用的水平不高;但也有人认为,在中国,实际应用条件尚不成熟。本文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无论条件是否成熟,都需要首先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树立起这样一种新观念。
七、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这已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的共识。在我国目前尤其如此。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在99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著名的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在不久前谈论中国会计问题时也曾明确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中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小部分,中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的确,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的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国企改革的艰难和前景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巨大空间。中国会计学会加大管理会计研究力度是大势所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八、网络时代将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久必合”
强大的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持不仅能使既往复杂得令人望而却步的许多管理会计模型、方法(如果其本身是科学的话)的运用成为轻而易举之事,而且能使许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其它非会计信息构成资源共享、多元实时的信息系统。德国管理会计中对现行成本信息的重视实质上代表了环境变化对会计(也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日益增长的要求(谢诗芬,1999)。实践证明,传统财务会计也势在必改,例如计量属性和业绩报告等等,故有人认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可能“分久必合”。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兼收并蓄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兼容之路,积极探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科技时代的兼容之道,中国21世纪管理会计的前途将无比光明。
相关热词:管理会计发展八大问
-
21世纪管理会计的特征
365人看过
-
中国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2人看过
-
投标人投标过程中应注意八大问题
188人看过
-
21世纪国际工程合同的发展趋势
302人看过
-
21世纪国际工程合同的发展趋势——反思中国工程合同的发展趋势/黎广军
182人看过
-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56人看过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需要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捕捉和呈报管理信息,并... 更多>
-
试用期管理员工应当注意什么问题?试用期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06试用期管理员工的,应当注意三个问题:1、试用期的期限,2、试用期的工资,3、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用人单位不能任意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注意管理员工的风险。特别是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
-
在中国故意伤害罪辩护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81、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伤害致一人重伤,造成六级严重残疾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除外; (4)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
-
工伤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甘肃在线咨询 2022-01-20不知在外单位办事是否为公司办事?还有即便是为公司办事,那么是不是在履行其自己的工作职责?突发脑出血后采取何种急救措施,从发病到离开人世计多长时间?这些都是认定是否为工伤的关键性证据。再有,死者在其公司还有股份,这同样涉及一个股份断承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如需要法律帮助,可电话预约后当面谈,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为当事人提供详尽的法律服务和应对办法。
-
公司法务员会计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以及会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02首要的还是自己得从意念、思想及决心的角度上开始,因为只有有了一个不可动摇、坚定不移的决心,当遇到会计上学习的难题时才不至于,琢磨不定,才能有迎难而上。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规划,鉴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可以先从会计基础上学习,而如果要想从事会计行业,首先得考到会计证,这样也正好可以通过考证来达到学习会计基础的一个目的,一举两得。要学习会计基础,财经法规,电算化三门课,学习会
-
农村房屋拆迁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四川在线咨询 2022-03-121、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各方的心理特征。通过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交心沟通。对于拆迁,群众普遍存在着“三怕”思想:一怕补偿政策多变,导致先拆的吃亏;二怕干部办事不公,使得“老实人”吃亏;三怕带头拆迁生事,遭到其他户的反对。 2、注重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拆迁工作队伍的骨干作用。拆迁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公开透明,能否做到不损害群众利益。要做到既公开透明,又维护群众利益,关键在于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