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和工伤赔偿可以同时获得,但同时获得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赔偿是有条件的。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同时获得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赔偿。
交通事故认定的工伤条件是:
必须在上下班的路上。
必须是交通事故。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双方事故还是单方事故,只要是交通事故。
必须是本人在事故中不承担主要责任,即本人无责任,次责或同等责任。
交通事故与工伤赔偿能否双重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的规定,当工伤与交通事故发生竞合时,伤者是可以既享受工伤待遇又向肇事司机索赔,即获得双重赔偿。不过就很多地区而言,未规定工伤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先后顺序,仅规定医疗费不得重复支付。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
临时工受到工伤能否享受赔偿
252人看过
-
工伤待遇与民事赔偿是否能同时享受
255人看过
-
因工伤未及时认定,能否依法享受赔偿?
238人看过
-
意外伤害和工伤能否同时享受赔偿?
426人看过
-
能否同时赔偿工伤和交通事故的损失
434人看过
-
工伤保险补偿和交通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是否能一同享受
289人看过
机动车是指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车辆,通常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各种车辆。机动车具有速度快、操作灵活、舒适性高等优点,但同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并取得相应的行驶证和... 更多>
-
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待遇能同时享有吗?交通事故的赔偿能否同时获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05根据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由于交通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可见,交通事故的赔偿和工伤待
-
交通事故十级工伤如何赔偿能否享受与第三人同时赔偿云南在线咨询 2022-05-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和《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的规定,均认可了第三人侵权工伤赔偿,受害人可获得双份赔偿的原则。但是各地的规定却不同,一般情况下各地都是根据本地规定处理的。 第二个问题有法律依据,但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
-
因交通事故受伤,在同一时间内受伤,能否同时主张工伤赔偿和交通事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不能简单地说是否可以兼得,只能说工伤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并不冲突。工伤赔偿是基于工伤保险关系,而交通事故赔偿是基于侵权法律关系,二都并不冲突。如果是因交通事故受伤,但同时也属于工伤的,受伤者可以要求对方按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相应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如果构成伤残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伤残等级,要求赔偿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另外,如果经劳动能
-
交通事故后受害人能享受工伤赔偿么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29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公司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请。需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局的网站一般有下载)、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 2、如果经过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一般设立在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
工伤事故与交通事故赔偿能否重复获得,交通事故工伤待遇能重复享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2-23劳动部颁发的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28条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即员工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工伤待遇与交通事故赔偿是不能重复享受的。但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则不再作相应的规定。而2003年12月26日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