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故意一方过失是共同犯罪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22 15:40:49 286 人看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一方故意一方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一、共同受贿罪判多久

共同受贿罪的判刑标准要按照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对于受贿罪的处罚根据受贿的数额而定,数额越大,其处罚越重。而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者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而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二、未成年团伙抢劫判刑吗

未成年抢劫量刑:

《刑法》第17条明确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涉嫌抢劫罪,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三、共同犯罪罪行是怎样的规定

共同犯罪认定的法律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故意犯罪。根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共同犯罪的,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也要承担责任。此外,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6日 19: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共同犯罪相关文章
  • 共同犯罪故意与实行过限犯罪故意
    柏某,女,十五岁。今年二月一天,柏某与叶某、梁某预某:由柏某将嫖客甘某骗进柏所租住的房屋内,在发生关系时,按约好的信号遮住甘的视线,再由叶某潜入室内,盗走甘的现金840元。甘发现被盗后,叶、梁冲入室内,叫柏某离开现场,柏离开后,叶、梁对甘暴力威胁,梁某持刀砍杀伤甘的左手。案发后,叶、梁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无议,柏某是否也构成抢劫罪,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柏某构成抢劫罪。理由:柏与叶、梁三人共同谋划,以色情手段引诱他人,乘机盗窃他人财物,在被发现后,叶、梁叫柏离开现场,柏应该预见到叶、梁会对甘某采用暴力手段,但柏未明确表示反对,是一种默认,叶、梁在盗窃当场对甘使用暴力,应视为叶、梁、柏三人的共同行为,柏某应与叶、梁一样,构成由盗窃转化而成的抢劫罪。第二种观点认为:三人只是商量盗窃,并未明确商量在盗窃被发现后怎么办,叶、梁叫柏某离开,柏某并不知道叶、梁对甘要采用暴力,叶、梁对甘采用暴力的行为,柏某
    2023-06-12
    383人看过
  • 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一方一定有过错吗?
    故意伤害案中先动手的一方法理上认为即使无错也会因为其先动手而有错。在量刑的时候而定。一、未成年人打架先动手责任怎么分未成年打架受伤的话,划分责任的话根据双方过错程度,一般情况下,谁先动手,要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是未成年人,父母是法定监护人。打架造成人身损害需要赔偿的,父母承担赔偿义务,如果在学校由于学校管理不当引发打架,学校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二、有哪些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以下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1、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2、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3、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三、孩子跟人打架受伤会不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双方因民事纠纷而引起的打架斗殴,需要根据双方的过错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一般来说,先动手的一方过错责任较大。无民事行
    2023-06-28
    456人看过
  • 行为共同说故意教唆过失犯罪存在吗?
    教唆犯不存在过失犯罪,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如果构成了犯罪的,可以认定为共同犯罪,教唆犯罪的人是属于教唆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应当认定教唆犯,这种犯罪形态不存在过失犯罪,只要被认定教唆犯,其就有主观上的故意,通过利诱、威胁及怂恿等方式教唆他人去犯罪。如果是无意中的言谈引起他人犯罪,属于过失,则不能定性为教唆犯。1、教唆对象关于教唆对象,存在两种观点:极端从属性说(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为条件)认为,教唆对象必须是有责任的人;限制从属性说(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为条件,不以正犯具备有责性为前提)认为,教唆对象可以是无责任能力的人,但必须是有一定规范意识的人,否则成立间接正犯(如教唆幼儿或者高度的精神病患者等缺乏规范意识的人犯罪)。教唆对象必须特定,但不限于特定的一人,包括特定的二人以上。如果唆使的对象不特定,则叫:煽动,不成立教唆。由于教唆是
    2023-04-13
    217人看过
  • 一方犯罪入狱属于过错方吗
    不属于。准许离婚的条件第三十一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第三十三条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第三十四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第三十五条离婚后,男女双方
    2023-02-20
    385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一人出于直接或间接的故意而实施的某一行为,与另一人因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而施行的某一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况也是根据各人的罪过形式和行为形态,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医生甲为杀乙故意加大处方的药量,护士丙因工作不上心未发现而直接用药,造成乙死亡。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丙因过失构成医疗事故罪,二人不是共犯。一、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对故意犯罪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样的行为的发生和结果的产生。因此故意犯罪体现出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根据该条规定,对于故意犯罪,都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在故意犯罪中,还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
    2023-02-17
    91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故意关联的方向性
    共同犯罪故意关联方向性是相互认识并认同对方的故意还是单方认识认同的问题,即双向联系和单向联系。双向联系是通过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或者通过行为默契,行为人双方都认识到对方与自己并肩协作,相互作用,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单向联系是一方主观上认识到自己参与到对方的行列,与之配合,而另一方不知此情的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这种主观故意的单向联系,一般存在于临事起意中,先前实施犯罪的行为人没有向他人请求帮助,而后行为人主动参与帮助或有法定义务而不作为这一情形之中。单向联系而形成的共同犯罪被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称之为片面共犯,而英美法系刑法理论称之为潜在同谋犯。片面共犯是后行为人出于帮助先行为人或借用先行为人力量而达到加害受害人之目的,明知对方实施犯罪而暗中帮助,并不为对方知情的共同犯罪形态,是特殊的共同犯罪。由于片面共犯是帮助行为和教唆行为,一方有共同犯罪故意,而另一方并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因此此时
    2023-06-11
    443人看过
  • 共同犯罪属于共同过失吗
    共同犯罪不存在共同过失。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一、团伙作案量刑标准是什么对团伙中个人的具体量刑,应当从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来考虑:第一,对主犯按照其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量刑;第二,从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三,对于被胁迫的共犯,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二、共同犯罪都会有哪些处罚规定共同犯罪的处罚规定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仅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而且要对其他成员实施的犯罪负刑事责任。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
    2023-03-27
    78人看过
  • 单方认为的共同犯罪是共同犯罪吗
    单方认为的共同犯罪不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单方认为的共同犯罪属于片面共犯,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犯罪,而另一方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不具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的要件,因此不属于共同犯罪。一、绑架罪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绑架罪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主要要件,绑架罪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两个以上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所有犯罪分子都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或是两个以上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共同犯罪以及有责任心的自然人和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在刑法理论中通常称为自然人和单位共同犯罪;2、客观要件,绑架罪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分子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主观要件,绑架罪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意图。所谓共同犯罪故意,是指
    2023-06-20
    435人看过
  • 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杀人双方各执一词
    2007年前,赵某做生意时认识了陈某,半年后,两人成为情人。庭上,赵某称因为投资,两人之间有一些钱款往来。公诉人出示的欠条显示,赵某欠了陈某14.4万元。赵某称,陈某自己也债务缠身,打算把一些收藏品卖掉还债,涉案的这幅画去年9月经上海一些人鉴定,至少值500万元,但若交易,需要十几万元的手续费。去年9月22日晚上10时许,在陈某住处,陈某要求赵某马上还钱,好凑齐手续费,结果两人发生口角,她一个劲地骂我,越骂越凶。赵某说,后来,陈某推了他一下。我说你推我干吗,我就掐住了她脖子,让她闭嘴,可她还是继续骂。赵某说,于是,他一只手掐住她脖子,另一只手按住她胸口。陈某拼命挣扎,两个人双双滚落到床下。砰一声,陈某头部着地,此后陈某半天没反应,自己上去摸了摸,才感觉出陈某身体冰凉。赵某交代,之后他找了一个编织袋,将陈某尸体包裹好,开车运到河边,将整个编织袋扔到河里。见陈某屋子里有个箱子,里面有字画、手机
    2023-06-11
    79人看过
  • 情侣一方不愿意算犯罪吗
    夫妻之间房事一方不愿意如果强迫是犯法。夫妻一方不同意发生性关系算强奸,夫妻强制发生性关系有罪,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只要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性交的行为都构成强奸罪。一、婚内强奸怎么处理呢刑法规定的强奸罪旨在保护妇女的性权利不受侵犯,因此婚内强奸仍以强奸罪论处。但是婚内强奸警方很难取证,除非受害人有直观的视频录音等。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客观上行为必须具有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妇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的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强行奸淫的目的。这里的妇女并没有把妻子排除在外,而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是关键所在。立法机关未将丈夫排除在犯罪主体之外,也未将丈夫列为特殊的强奸犯主体,即所谓的“婚内强奸主体
    2023-04-05
    144人看过
  • 夫妻一方故意失踪能报警吗
    夫妻一方故意失踪能报警:一、夫妻一方如果是故意玩失踪离家出走,那不算失踪,报案应该也是可以的,失踪四十八小时后可以到户籍地派出所报案,但寻找主体为家属,公安机关协助寻找,不立案,不调查,要以人失踪或离家出走的事实报警;二、公安机关对失踪案立案须具有6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失踪现场有明显被侵害痕迹的;2、人与机动车同时失踪或携带大量财物失踪的;3、有证人证明失踪人员遭到侵害的;4、失踪人员失踪前与其有重大矛盾纠纷的;5、未满14周岁失踪,超过48小时的;6、失踪原因不明、超过3个月未归的。夫妻一方失踪,一方如何成功离婚夫妻一方失踪,对方如何成功离婚张女士咨询:我与郑某2006年登记结婚,婚后感情尚好,2007年生育一女,2008年5月,郑某外出做生意,但此后音讯全无。我们经多方寻找和打听,均无法得知其去向。为过上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我想与郑某离婚,其应如何操作?陈*婷律师: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
    2023-07-21
    416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共同特点:一共有多少种类?
    有下列类型:1.论以同一罪名。即是说在共同过失犯罪中,虽然存在不同的实施过失行为之人,其过失行为共同造成危害结果之发生,但他们的过失行为触犯的是同一罪名,故应以同一的过失罪分别予以定罪。2.论以不同罪名。也即对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过失行为分别以不同罪名予以定罪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罪名相异之情况,主要是由各行为人的具体过失行为以及其所具有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共同过失犯罪如何认定共同过失犯罪的认定:1、主体条件,过失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而且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2、二人以上的行为人都有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且该共同过失的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3、主观要件,二人以上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都是过失,共同懈怠了共同注意义务。《刑法》第25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
    2023-07-08
    384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犯罪的一种形式吗?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的形式:第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第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过失犯罪会怎样判刑过失犯罪包括多种罪名,具体如何判刑要根据其构成的具体罪名,《刑法》规定的法定量刑标准判决。过失犯罪是指过失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其使用其他危险方法
    2023-03-06
    311人看过
  • 共同过失犯罪成立与否问题分析(一)
    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行为共同说算作主观主义,把犯罪共同说算作客观主义。二者的分歧并不在于主观和客观这两种认识立场,而在于事实意谓和法律意义这两种语词视角。具体而言,行为共同说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心理主义,研究方法是社会学观察,根据这种观点,共同过失犯罪作为社会现象应得到刑法的分析与归类;犯罪共同说则完全是刑法原则下的演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未出传统刑法理论的范围,因此它不承认在刑法上可以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甚至否认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有观点认为,犯罪共同说虽被我国刑法界广泛采纳,但行为共同说体现了刑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有助于突破传统刑法理论的局限,把法律时间问题带到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去解决。最有助支持这一观点的,莫过于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第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
    2023-06-03
    23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共同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有无共同故意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29
      过失犯罪分为两种: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本身具有一定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尽到注意的法定义务,但主观上是排斥危害结果发生的。
    • 如果一人故意,另一人过失,二者成立共同犯罪吗?XX问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6
      的定义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种情况不属于共同犯罪
    • 双方犯罪目的不同那共同过失犯罪的主观故意定义是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1
      如果要认定犯罪嫌疑人属于共同犯罪的话,在这个时候应当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果他人都进行犯罪但是相互之间不知道,也没有进行交流,这个时候并不属于共同犯罪。对于共犯成立的主观条件,这里尚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犯意联络(或意思沟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间都必须存在。犯意联络是共同犯罪人双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沟通,它可能存在于组织犯与实行犯之间、教唆犯与实行犯之间或者帮助犯与实行犯之间,而并不要求所有共同
    • 过失犯罪是什么意思,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的共同犯罪是如何定义的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04
      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这个问题在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存有颇多争议,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便在于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它是否为一种独立而实在的犯罪形态?对此学者之间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肯定说认为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比如特拉伊宁便明确指出,在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过失实施的情况下,就发生过失的共同犯罪的问题。而且意大利现行的“罗科法典”便以其第113条明确规定:“在过失犯罪中,当危害结果是由数人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