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理预见原则?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8 20:00:32 288 人看过

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是指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

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

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

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合理预见规则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一)预见的主体

所谓预见的主体是指谁应合理预见。我国民法典确立了应当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因此只有是违约方所能预见或应当预见的损失才能获得赔偿。

(二)合理预见的时间

我国民法典明定“订立合同时”之标准,笔者认为合同缔结时具有合理性,因为任何合同的缔结都存在着一定风险,这样在合同订立时合同双方当事人都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讨价还价,形成合同的对价关系,如果风险过大,则当事人可能通过达成有关限制条款来限制责任,如果要由当事人承担在订立时不应当预见的损失,则当事人就会考虑交易风险过大而不订立合同。

(三)预见的内容

所谓预见的内容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失内容,是预见包括损害的类型或种类及损害的程度,还是仅预见损害类型即可,而无需预见损害的程度,这一点我国民法典不甚明了。笔者认为预见内容应仅要求预见损害的类型或种类,而不要求预见损害的程度,因为这样既强调对违约方责任的限制——仅对预见到的那类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又强调对受害方利益的公平维护——赔偿的数额以实际损失为准。

(四)判断可预见性的标准

按照可预见性规则的要求,违约方只对他可预见范围内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而对超出他可预见范围的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确定判断可预见性的标准不仅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而且也影响到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的分担。如果由违约方就自己能否预见进行举证,那么其必然证明自己没有预见,从而使受害人的请求难以实现。如果完全由受害人举证,也可能于违约方是否预见的情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确立一个标准来判断当事人的主观状态。

我国民法典并没有确立可预见规则的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司法实践中应按以下规则确立违约方是否预见:首先,如果一项损失是社会一般人在订约时能够预见到,就视为违约方应当预见到。其次,如果一项损失一般人难以预见的话,但由于当事人的身份、职业、及相互之间的了解情况决定了违约方可能比一般人更为了解非违约方定约的目的以及订约和履行过程中可能获得的利润,从而更为了解在违约以后受害人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即考虑违约方的特殊的预见能力),如果该违约方的预见能力高于一般人的话,就应当按照实际预见能力来确定损害范围。不过对违约方的特殊预见能力,应由非违约方举证。如果非违约方不能证明违约方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预见能力时,则应当以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准。

根据《民法典》第585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0日 02:5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举证责任相关文章
  • 预付款的原则是什么
    今年以来,在降息渠道上,银行提前还贷相对“冷清”。预付费的手续费因银行而异,预付时间也不尽相同。业内人士表示,提前还款未必适合所有人。需要从贷款利率、个人投资能力、个人短期资金需求和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案例一:2007年底,丁先生贷款100万元买了第一套房子。当时他享受银行首套房七折优惠利率,贷款期限为15年。专家:央行通过加息或降息调整的是贷款基准利率,借款人享受的优惠利率折扣不受影响。目前由于信贷收紧,银行对一套住房贷款的优惠利率仅为15%至10%,对申请人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如果提前还贷,将来需要买房的话就不能享受优惠利率。而且,你还得执行第二套房子1.1倍的利率。案例二:陈小姐2008年向银行借款80万元买了第二套房子。她签合同时,利率高出1.1倍,贷款期限为20年。专家:虽然她目前处于降息通道,但买房时利率是1.1倍。按照目前的利率,她承担的利息高达7.75%,高于目前的贷款
    2023-05-08
    322人看过
  • 可预见性规则是什么意思?
    可预见性规则,是指在违约损害赔偿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违约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违约方只就在缔约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将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超出该预见范围的损失则不予赔偿。可预见性规则对于合理地确定赔偿范围和交易风险、鼓励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维护当事人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贸易可预见性规则适用条件(一)预见主体就预见主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形:第一,预见主体限于违约方,只有违约方已经预见或应当预见的损害才能予以赔偿。第二,必须根据双方的预见来确定合理预见的范围。第三,应当根据合理标准来考虑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否应当预见。(二)预见时间能否预见应依缔约时为准,且不受缔约之后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因为缔结合同是当事人根据缔约之时的情况对日后风险所作的一种分配,而且是在这种分配的基础上讨价还价形成的对价关系。(三)预见内容预见内容是指应预见到何种损失,对此也存在不同的情形:1、仅需要
    2023-07-04
    353人看过
  • 预算调整的原则是什么
    下达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预算调整的基本条件: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致使财务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财务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1)预算内的调整对于不影响预算目标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之间的调整,企业可以按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执行。鼓励预算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2)预算外的调整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企业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企业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预算委员会、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3)预算调整事项应当遵循的原则:①不能偏离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预算目标;②调整方案应当在经济上能够实现最优化;③调整重点应当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的、不
    2023-06-12
    138人看过
  • 犯罪预备处罚原则是什么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其中包括:(1)
    2023-03-02
    393人看过
  • 犯罪预备处罚原则是什么?
    一、犯罪预备处罚原则是什么?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1.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
    2023-04-28
    323人看过
  • 犯罪预备处罚原则是什么?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认可了这一学说,规定对于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毕竟尚未着手实行犯罪,还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又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相关知识说明1、定义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
    2023-03-04
    346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证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举证责任
    相关咨询
    • 什么是合理预见原则?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3-08
      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是指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 ②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 ③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 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 合理预见原则是什么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15
      民法典中的合理预见原则是: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是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原则之一。主要理论依据即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只能承受订立合同的意思范围的约束,其责任的承担同样也不能超过意思范围。
    • 什么是指合理预见原则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15
      合理预见原则是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原则: 一,是指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合理预见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即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只能承受订立合同的意思范围的约束,其责任的承担同样也不能超过意思范围。如果违约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当事人根据订立合同时的情况与事实能够作到的预见,让其承担违约损失就违背了意思自治原则。 应当注意的是,合理预见原则并不适用于约定损害赔偿,即
    • 合理预见的原则是什么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10
      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是指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 ②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 ③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 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 什么叫合理预见原则?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15
      民法典中的合理预见原则是: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是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原则之一。主要理论依据即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只能承受订立合同的意思范围的约束,其责任的承担同样也不能超过意思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