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哪些行为可以劳动仲裁
在以下情况下,当事人可依法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首先是在单位与劳动者就确定劳动关系的事宜产生纠纷时;
其次,当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员工因故离职引发争议时;
再者,因薪酬福利待遇、工伤医疗费用、经济补偿金乃至赔偿金等事宜引起纠葛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公司哪些行为属于变相辞退员工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细则规定,以下各种情形均可视作变相的辞退员工措施:
首先是对于应当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来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宜,如果用人单位未经过与劳动者的充分沟通和磋商便单方面强行解约;
其次,若劳动者在其岗位上并未出现符合过失性辞退标准的错误,却遭到用人单位因其他原因解除劳动关系;
再者,当用人单位未提前30天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告知劳动者本身,或者未能按照法律规定额外向劳动者支付1个月工资后便解除双方劳动合同;
另外,无视法律法规,任意裁员的行为也可视为变相辞退;
最后,若用人单位在法律明确禁止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情境下强行解除合同的情况发生,同样应该归为变相辞退。与此同时,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法规,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下,针对孕妇的辞退行为则是合法合理的:
如在试用期内发现其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或违背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严重;存在严重失职或营私舞弊行为的孕妇职工;在履行本职工职责之外的时间从事副业活动以致影响到主业工作效率的孕妇职工;以及以欺诈、胁迫或趁人之危等不当手段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在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在这些情况下,其怀孕的身份并不能成为免于处罚的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公司哪些行为可以劳动仲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劳动仲裁哪些可以作为证据?
413人看过
-
劳动仲裁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主体
150人看过
-
劳动仲裁中哪些可以仲裁终局裁决
175人看过
-
劳动仲裁可以裁决哪些内容
253人看过
-
劳动仲裁需要哪些材料 哪些人可以参加劳动仲裁
221人看过
-
违法行为能否被劳动仲裁公司执行?
470人看过
-
公司可以为劳动者办理劳动仲裁么?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7-171、如果此员工没有离职,比较容易处理,直接办理即可。 2、如果员工已经离职,且已经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要依据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大小而定,金额较大可以先通过申请劳动仲裁(必经程序),并依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没有受理,可以依
-
-
仲裁可以有哪些行为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02可以仲裁的是根据《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
个人劳务公司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公司不给钱, 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辽宁在线咨询 2022-05-06首先必须明确你先生所在的劳动服务公司是否具有劳务输出的资格:即必须是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法人企业;注册资本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有开展劳务输出经营活动所需的场所和必要设施;有健全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工作人员必须有三年以上劳动保障工作经验,并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的有效上岗证书。 一、如果劳务公司具备上述资格,则你先生是与劳动服务公司
-
在劳动仲裁委员会,哪些可以劳动仲裁?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31受理范围主要包括: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中止、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开除、除名、辞退、劝退、勒令辞职、责令限期调离和辞职、离职(含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因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单方面实施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一次性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