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须真实、健康、清晰、明白、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不得虚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3、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身心健康。
4、标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表明质量、品质和形象内容的,必须有相应的合法证书和证件。
5、对商品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广告表明附带赠送礼品的应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
6、使用的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必须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
7、涉及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必须标明专利号和专利种类。未取得专利权的不得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禁止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
8、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
9、广告必须具有可识别性,使消费者辨明是广告。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误导消费者。
10、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刊播广告。
11、不得有损害我国民族尊严的内容。
12、不得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不得有国歌标志、国歌音响的内容。
13、不得使用国家领导人、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
14、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15、不得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6、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17、不得含有反动、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荒诞的内容。
18、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19、不得有贬低同类产品的内容。
20、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21、不得有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其他情形和内容。
房地产领域哪些情形下房地产禁止广告投放
房地产禁止发布销售广告情形有:房屋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的;房屋未按照规划许可建造的;房屋不具有合法、有效权利来源证明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权属有争议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
-
药品广告内容有哪些禁止性规定,药品广告的审查批准机关
231人看过
-
医疗器械广告禁止9种内容
195人看过
-
新《广告法》对农药广告的相关内容盘点
279人看过
-
房地产广告有哪些禁止的内容
165人看过
-
医药广告的禁止性规定
223人看过
-
烟酒是否可做广告,酒类广告禁止出现哪些内容
391人看过
驰名商标,是一个专有的法律概念,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 驰名商标是只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驰名商标由商标局或法院来认定。 驰名商标如果商标本身独创性强的,在45个类别中... 更多>
-
房地产广告禁止和不准的内容有哪些宁夏在线咨询 2023-03-02房地产广告有以下禁止的内容: 1、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 2、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 3、违反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 4、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
-
广告法2023禁止用词江西在线咨询 2023-12-22(一)所有商品均不得使用的广告语违禁词 1、国家级、世界级、最高级、最佳、第一、唯一、首个、最好、精确、顶级、最低、最底、最、最便宜、最大程度、最新技术、最先进科学、国家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绝对、独家、首家、最新、最先进、第一品牌、金牌、名牌、最赚、超赚。
-
广告禁止的依据是什么云南在线咨询 2023-09-03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歌、军徽; (二)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 (三)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四)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 (五)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六)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 (七)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八)含有淫秽、
-
广告的禁止情形是什么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3-14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歌、军徽; (二)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 (三)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四)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 (五)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六)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 (七)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八)含有淫秽、
-
违法禁药广告,我是用虚假广告购买的药品怎么维权?湖南在线咨询 2021-11-10因虚假广告购买药品的消费者可以找到药品经营者,与他们协商退款赔偿。同时,他们也可以要求药品价格三倍的惩罚性赔偿。如果药品价格不足500元,赔偿金额为500元。协商不成的,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