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目前我国各类劳动争议的数量急剧增加,且争议内容十分复杂,极易与民事争议、行政争议、人事争议相混合。加之目前我国劳动争议相关立法不尽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诸多缺憾,导致现实生活中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困难重重,因此,完善劳动争议立法和改革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已是迫在眉睫的焦点问题。
关于劳动争议范围的界定及定性问题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直接法律依据有二个,其一是《劳动法》;其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除此之外,还有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依照上述法律,《条例》、《意见》及《解释》的规定,我国现阶段各种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劳动争议的范围有:
(1)我国境内的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具体包括下列几种争议:
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③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目前在司法和实践中劳动争议范围的界定和准确定性主要涉及以下问题:双重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如何定性。我国目前大量存在双重劳动关系,即一个劳动者具有双重职工身份和享有两个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或表现为两个劳动关系都是法定的,或表现为一个是法定劳动关系,另一个却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司法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无法确定谁是承担责任的用工单位。如隐性就业的职工由于与新的用工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该用工单位不依法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和待遇,导致下岗职工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原单位和新单位都推诿责任,使劳动争议的处理难以顺利进行。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双重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解决并未作明确规定。笔者以为,对此可以借鉴和推广实务界的办案经验,即下岗职工隐性就业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当其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应当按雇佣劳务关系对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可不予受理,即直接由法院进行处理;而当其与原单位因劳动权利义务相关问题产生的纠纷则属于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离退休人员退出工作岗位后发挥余热再就业,虽然他与原单位已没有劳动关系,但是由于其正在享受国家的养老保险待遇,故新的用人单位无须为他缴纳社会保险金,因此发生争议也应按雇佣关系处理,该种类型案件也不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范畴。
-
劳动仲裁处理哪些争议问题
333人看过
-
存在劳动争议裁决书问题的在生效后该怎么解决?
242人看过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哪些属于劳动争议的问题
177人看过
-
劳动争议案件“三难”问题如何处理
73人看过
-
劳动关系不存在是否存在劳动争议
116人看过
-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
219人看过
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或因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等产生的争议。 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 更多>
-
没有订立劳动合同存在劳动争议问题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4没有订立劳动合同可能会存在劳动争议问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
-
如何处理存在争议的劳动合同?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1-281. 友好协商 合同当事人应在友好、互谅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这是最理想的方式。 2. 调解 如果合同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可以请求有关机构进行调解。对于国有企业,可以请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上级机关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并且不能进行行政干预。当事人还可以请求合同管理机关、仲裁机构、法庭等进行调解。 3. 仲裁 如果合同当事人协商不成,不愿调解,可以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仲裁条
-
劳动争议问题处理的原则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3-11-06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原则;着重调解原则。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解决。
-
如何处理劳动争议过时效问题广东在线咨询 2025-01-28在职场中,有时候员工会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例如工资报酬和福利等方面。如果无法协商解决,则必须通过劳动仲裁解决。但是,如果员工错过了仲裁时效,他们是否就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呢?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果员工错过了仲裁时效,他们仍然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该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仲裁时效期间
-
如何处理存在劳动关系的工伤问题西藏在线咨询 2025-01-02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如果职工遭受事故伤害,其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单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此过程中,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可在当地劳动部门领取;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