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孩子的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抚养权既是义务也是权利。
一、抚育费给付方式是什么
抚育费也是抚养费,孩子抚养费给付方式如下: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收益季度或年度给付。
孩子的抚养费支付时间如下:
1、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应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
2、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
3、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刑之一的,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尚在校就读的。
二、可不可以起诉增加抚养费
可以起诉增加抚养费。
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抚养费是父母或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为未成年人承担的生活、教育等费用。
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抚养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
三、在什么情况下,能降低抚养费
离婚后,具有以下情况的,可以降低抚养费:
1.抚养子女的一方再婚,其再婚一方配偶愿意负担继子女的抚育费的一部或全部时,他方承担的抚育费可以减少或免除。
2.有给付义务的一方因出现某种新情况确有实际困难无法给付。但这种减免也是有条件的,待其情况好转,有给付能力时,应及时恢复给付。
-
孩子的抚养费如何支付,离婚后如何增加子女抚育费
472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给男方的女方有义务支付抚养费吗
440人看过
-
抚养权是义务还是权利
162人看过
-
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如何判决抚养费的给付期限是怎样的
318人看过
-
家长养育孩子:是权利还是义务?
301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变更的权利义务
116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离婚后一方不抚养孩子是否有抚养义务,抚养费付给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25抚养费给付方式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应向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给付方式一般有两种:按月给付和一次性给付。一次性给付是在非抚养方的收入不稳定或居住地不固定,可能长期拖欠抚养费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支付方法。离婚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抚养费给付方法,可以选择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给付抚养费,例如按年给付,或按收入情况给付。抚养费数额的确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的确定,要根据子女正常
-
抚养权是权利还是义务?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41、是的。抚养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抚养权在法律上是有权利和义务两面性的。 2、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3、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4、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
离婚争夺孩子抚养权不要抚养费是如何的呢?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07抚育费的给付按照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承受能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予以确定: A、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月度收入的百分之20到30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是最高不得超过月度收入的百分之50 B、无固定收入的,参照其年度收入或同行业收入,按照上述比例予以给付。 C、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要求增加或减少上述比例的给付。
-
离婚后孩子抚养权归女方还有义务抚养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9当然有的,这是法定的义务,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具有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具有赡养义务,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跟离婚没有关系。《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
-
离婚后承担抚养费把孩子抚养到18岁后父母还有何法律权利、义务广东在线咨询 2023-09-23一般情况下,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截止到子女十八周岁。超出十八周岁,父母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包括子女上大学期间的抚养费。 子女超过十八岁,尚须父母履行抚养义务的情形: (1)子女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 (2)子女非因主观原因(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无法维持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