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糊涂怎么公证遗产
记性不好比较糊涂的老人所立的遗嘱一般是无效的,这样的老人一般公证处是不给予公证的。
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而记性不好比较糊涂属于《刑法》和《民法典》中规定的限制行为能力人,故其所做的遗嘱无效。当然,如果有有专业的医疗鉴定机构能够鉴定证明该老人在立遗嘱时头脑清醒不糊涂,其立遗嘱也是有效的,不过比较困难。老人在思维清晰,意思清晰,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情况下才能立遗嘱。遗嘱的有效条件包括:
1、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即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具有立遗嘱的资格,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遗嘱无效。
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
4、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条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构办理。
二、公证遗产继承需要什么手续
1、填写《公证申请表》根据申请要求,用钢笔填写相应的《公证申请表》;
2、提交证明材料;
3、公证员审核材料和《公证申请表》所有的证明材料齐全了,就可以将证明材料及有关申请表格交给承办公证员,由承办公证员予以受理。
4、领取遗产继承公证书。
在规定的时间内,携带好本人的身份证明和公证费发票,领取办理完毕的公证书。
《公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三、孙子可以继承爷爷财产吗
孙子在一定条件下有继承爷爷财产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
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
视频遗嘱怎么证明老人糊涂
429人看过
-
老人糊涂立遗嘱有效吗
103人看过
-
老人糊涂应该如何立遗嘱
199人看过
-
老人糊涂房子怎么过户
248人看过
-
父亲糊涂了怎么立遗嘱?
273人看过
-
把老人糊涂了还能过户房产吗
397人看过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育的子女。包括男女双方未婚所生的子女或者已有婚姻关系的男或者女与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发生性行为致孕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更多>
-
视频遗嘱怎么证明老人糊涂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25事先到医院进行检查并保留证据,如果老人本身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身体情况正常,这时所立遗嘱,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该提出异议的一方有义务举证,老人当时可能存在神志不清的情况。
-
老人糊涂写遗嘱怎么办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211.老人失去意识,就是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啊,可以申请法院宣告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然后其财产可以由财产代管人保管,但不得违法处分。 2.财产代管人也不可以代替老人拟定遗嘱。现在财产很难通过遗嘱的方式分配,除非老人情形、恢复意识,最终老人百年后可以根据法定继承处理。 3.最好方法是治疗,让老人自己拟定遗嘱。
-
老人糊涂了遗嘱遗书该怎么写呢?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25老人糊涂了的,需要立遗嘱的话,只能等老人意识清醒的时候才可以,并且需要有第三方做见证人才行,否则无法立遗嘱。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这是因为意识不清的人,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故所立遗嘱无效。该痴呆症病人是否属于此类情形,应以医学证明为准。
-
糊涂老人过户房产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26一般不可以。 但是其监护人在确实为保护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利益情况下,可以出售或过户其名下房产和其他财产。监护人在出售、过户老年痴呆症患者房产,或者实施其他监护职责过程中,不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
-
老人糊涂要怎么办?怎样立遗嘱?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18首先确定老人是否丧失认知能力,丧失的不能订立遗嘱;未丧失的可以请律师订立遗嘱或去公证处订立。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这是因为意识不清的人,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故所立遗嘱无效。老人是否属于此类情形,应以医学证明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