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有时效,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诉讼时效规定是什么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
工资拖欠问题如何解决: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服装厂员工
131人看过
-
劳动合同签订问题:如何解决员工担忧?
400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如何计算(最高院关于双倍工资仲裁时效)
144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解决劳务问题?
475人看过
-
如何维权,解决一个月未领工资且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
351人看过
-
工资拖延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签订合同的员工?
175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解决员工拖欠工资问题广西在线咨询 2022-09-16【法律意见】劳动案件完全可以自己处理,一样能胜诉,且劳动仲裁完全免费,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大家可以HI我!1、因为单位违法在先,你书面提出离职后可以立即走人,并要求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最多11个月)、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2、前提是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有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
-
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办, 单位要求双倍工资, 双倍工资时效是多久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22员工和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实际劳动关系依然存在,员工依然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提前三十天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单位,试用期内提前三天通知单位即可。但是单位没有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时效性为入职一个月后至一年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
-
未签订劳动合同索要双倍工资是什么意思未签订劳动合同索要双倍工资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22双倍工资,就是两倍工资、二倍工资的意思,是《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的。主要是在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的规定,中国人喜欢把二倍说成双倍,如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索要双倍工资注意事项:一、适用“双倍工资”的范围我们说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才可以“双倍工资”。这个适用范围在《劳动合同法》第2条“适用范围”中有明确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
如何解决未签合同的工资问题广东在线咨询 2024-11-25劳动者需收集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然后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或相关部门投诉,要求支付劳动报酬、未签合同的双倍工资,以及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 根据《劳动法》规定,若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前往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要求立案处理。 在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考以下凭证: 1.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项社
-
工资未签合同,如何解决未发工资的问题?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08劳动者向劳动局内设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追回工资。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