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出狱的条件都有哪些
(1)不属于不得假释的情形
(2)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
(3)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无严重不良影响
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八十一条【适用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被假释后还可以减刑吗
被假释的罪犯,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
罪犯减刑后又假释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一年;对一次减二年或者三年有期徒刑后,又适用假释的,其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二年。
对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假释,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起始时间,应当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关于假释出狱,其实这也需要先满足了规定的条件之后,办理了假释手续的,那才能被提前释放出狱。不过需要注意,我国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了累犯以及一些重犯是不能被假释。同时,一般情况下被假释了之后也是不能再进行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
《监狱提请减刑假释工作程序规定》第一章
-
假释的适用条件有哪些,怎么才能假释提前出狱
255人看过
-
监狱假释需要什么条件适用假释的条件有哪些
249人看过
-
适用假释必须符合哪些条件?假释出狱的具体流程
85人看过
-
假释出狱需要什么条件,假释出狱需要亲属办手续吗
71人看过
-
假释出狱要符合什么条件
170人看过
-
假释出狱是什么意思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
252人看过
-
出狱不能假释的情形都有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08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强奸、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 (1)不管对罪犯所判处的是什么刑种与刑期,对累犯不得假释。 (2)对实施了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并且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暴力性犯罪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人身行使有形力的犯罪,如伤害、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劫持航空器等罪。 (3)对于被判处10年
-
2024监狱假释的程序宁夏在线咨询 2024-08-251)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的程序基本一样,即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服刑人监狱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2)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受理执行机关提交的案件后,应当组成合议庭来审理。法院对案件进行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审查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具体事实,在正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之上作出是否予以假释的裁定。 3)假释裁定书由审理案件法庭的庭长或主管院长审核签发,可以由法院直接宣告,也可以委
-
入狱后怎样才能假释出来,假释要哪些条件呢?浙江在线咨询 2023-04-06《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
-
请问假释的条件多久出狱?海南在线咨询 2023-11-06申请假释后一般一个月能出狱,最长不会超过两个月。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
-
假释出狱哪些意思?假释出狱在法律上允许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07关于假释出狱什么意思的回答是服刑人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提前适当出狱,在监外执行剩余刑期。第八十四条: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