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欠债不还的怎么办
如果因欠债人欠债不还而发生了债务纠纷,对于纠纷的解决方式很多,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但是债务纠纷中一些人常常为了不伤和气,协商阶段的时间拖得太长,从而坐失了很多收回欠款的良机。那么此时如何保护债务纠纷中的债权?
申请支付令是收回欠款的有效途径之一。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
(3)申请书应当写明请求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债权人命令债务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务人在15日内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即可根据债权人的申请。
可见,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以收回欠款的最大好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当然若债务方在法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了书面异议,则必须通过诉讼程序处理。这就可以很好的保护债务纠纷中的债权。
二、有哪些向欠债人要债的技巧?
1、磨
对欠债人不要问什么时候给,如果问,就会得到一个答复时间,那么近期就不好再来,只要你不给,我天天来要账,说好话,多求情,勿发火;
2、缠
派一适合人员,采取跟随战术,赖账人走到哪跟到哪,只要不给就一跟到底,缠住不放;
3、吵
在赖账人面前,采取讲事情原尾,说欠账经过,声音要高,反复理论欠账时间、数额和要账次数,切记不要人身攻击,勿讲污秽语言;
4、扰
各种方法手段并用,要账工作要造成声势,充分地在赖账人的工作地点和生活区域全面展开,形成一个不还账躲不过的局面。注意不要影响到周围人。
5、诉
诉就是诉讼,不是简单的一纸诉状,要查清对方实力,掌握对方资产,采取好保全等措施。打蛇打到七寸处。
6、转
将无力或难以回收的债权有偿转让他人,不至于白白放弃,干受损失。债权转让只须通知债务人便可,无须其同意。
赖账花招多,要账方法也不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大的困难总有最佳的解决方案,多动脑筋、多思考,只要找到这个最佳方案,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
欠债不还怎么办?法律对欠债不还怎么办?
193人看过
-
欠债不还会判刑吗,对方不还怎么办
403人看过
-
欠债拖了几年,对方不肯还钱怎么办
219人看过
-
欠债人欠债不还,还恐吓要债人怎么办
101人看过
-
欠下的赌债能不能不还,债务人不肯还债怎么办
131人看过
-
欠钱不还对于穷公司富股东怎么办?
401人看过
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保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使将来的判决难以执... 更多>
-
-
不好追债了,好事.可是对欠债不还的A怎么办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19社会上老赖这么多,除了欠高利贷的,还有欠银行的,欠亲朋好友的,非法集资欠普通老百姓的,企业控制人把公司资金抽逃一空欠了股东的,一房两卖欠了买房人的,拿了货不支付货款欠了供应商的,等等等等。怎么样才能对这些老赖加强处理力度现在的做法,一般都要求债权人自己找证据,就算能找到证据打赢了官司,最多也就能把欠债的大爷纳入失信名单而已,强制执行的真是凤毛麟角,都可以上新闻的。有些欠债的大爷还真不怕上失信名单。
-
欠债不还怎么办?常用讨债方法应对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0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由第三方调解(例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向法院依法起诉。如果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也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如果双方订有明确的仲裁协议,则应当依法申请仲裁
-
对方欠债不还属于个人债务问题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6个人债务催收你也可以: 一、法律救济手段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216条是这样规定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此款即是申请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所在。人民法院判决后,欠债人仍不偿还借款,你即可以申请法院执行,法院可以依法采取以下强制措施进行执行,甚至可以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对其处罚: 1、有权冻结、划拨被执
-
欠债10万,可是对方不还,怎么办?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011、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生效之后,如果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债权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后,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3、另外如果债务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会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4、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情况下,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5、法律依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