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废。试用期离职提前三天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即可。劳动合同自行作废。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一、劳动合同试用期签吗
1、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可以对新进员工设定试用期,但是许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占据主动,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试用期内的员工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或只签订一纸试用期合同,实际上这种做法适得其反。
2、因为即使企业同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只要双方存在劳动关系,那么这种情况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就仍受法律保护。而企业要想终止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就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应依法补偿;
3、法律还规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试用期即为劳动合同期限。显然,试用期内不签劳动合同或只签试用期合同,企业本来是想防止被套牢,实际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种做法不可取。正确做法应是同新进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包含试用期的内容。
4、此外,许多企业认为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尚未最终确定,所以企业不需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其实不然。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虽未最终确定,但确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试用期过了怎么谈工资
跟老板谈工资的方法:
1、有理有据。
在开口和老板谈工资时,最好先制定一个谈话要点,然后有理有据展开。当他意识到给试用员工高薪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还能憧憬到不久就能收获到滚滚财源时,目的就达到了。
2、说话语调适中。
当老板陈述他的理由时,要心平气和地倾听,然后再寻找突破口,协调一致。切记不要一时心急,就采用下通牒、恐吓或别的强迫方式令对方就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3、向同行看齐。
如果老板认为高薪要求并非信口诌来,他也许能更容易接受些。多收集些相关数据来说服他,比如说其他类似公司同职位人员所拿薪水的大致数额,以及了解到的本公司相关职位人员的薪金水平等等,这样谈工资会好一点。
-
试用期不签试用期合同离职有工资吗,试用期期限是多久
124人看过
-
试用期没签合同辞职随时离职可以吗,试用期未签订劳动合同辞职有赔偿吗
385人看过
-
签了合同试用期辞职算违约吗,试用期做了几天离职有工资吗
486人看过
-
合同上没写试用期怎么离职
130人看过
-
试用期离职:无需签署合同?
81人看过
-
工作试用期怎么辞职合法?
108人看过
-
试用期合同有用吗,工作了十几天离职,试用期合同写不给底薪浙江在线咨询 2023-06-02试用期用人单位也是需要支付劳动报酬的,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
试用期合同后工作一年多离职合同不给底薪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09试用期用人单位也是需要支付劳动报酬的,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
试用期内,可以随时离职吗,试用期内,没有签合同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8试用期是算在劳动合同时间内的。而且试用期的长短也并不是完全由企业说了算,双方可以协商,而且劳动法中也对试用期有明确规定。试用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应一致,劳动合同期限6个月以下,试用期不能超过15天;劳动合同期限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试用期不能超过30天;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能超过60天;劳动合同期限两年以上,试用期不能超过6个月。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是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试用期存在
-
合同作废算报废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2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在合同上写明作废可以产生解除合同的效力;但是一方擅自写明作废的,并不能使合同作废。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五百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履行; (二)债务相互抵销; (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四)债权人免
-
试用期工作离职怎样赔偿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251、员工试用期自动离职,如果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可以追究赔偿责任的。 2、《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