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法定量刑情节指的是法定的酌定量刑情节,一般包括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而且是以是否由法律明文规定为标准划分的量刑情节类型,量刑法定情节又可以划分为确然量刑情节和或然量刑情节两种,并且量刑情节是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决定其处刑轻重或者免除处罚所根据的各种情况。因此对于法定量刑情节,那么一般需要参照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刑事赔偿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必要性分析
第一,有利于安抚被害人及其家庭,实现刑罚一般预防的目的。众所周知,我国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是指通过惩罚犯罪将罪犯改造成遵纪守法的公民。而一般预防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警告、威慑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使他们不敢犯罪;二是教育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三是安抚被害人,防止其进行私人报复或走上违法犯罪自我救济道路。由此可见,安抚被害人是我国刑罚一般预防目的之一。笔者认为,刑事案件的发生往往会给被害人家庭带来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让被害人及其家人尽快走出阴影,是法律的应有之义。同时,受害人因为刑事犯罪受到伤害,需要慰藉和救济,这种伤害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些需要物质补偿,有些需要精神抚慰,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和替代。而在我国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由于刑事赔偿不是法定量刑情节,导致绝大多数被告人不愿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即使法院判决被告人赔偿,也绝大部分难以执行。一些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失去经济来源,有的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走上违法犯罪的自我救济道路。相反,如果刑法典能够将刑事赔偿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就能将刑事赔偿与被告人的量刑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关系到被告人的服刑期限和适用的刑种,笔者相信绝大多数被告人或其家庭都会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来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从而使被害人的情绪得到平息,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有利于我国刑罚安抚被害人目的的实现。
第二,有利于恢复受损害的社会关系,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降到最低限度。犯罪学理论告诉我们,国家之所以要对犯罪进行惩罚,是因为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从社会危害性大小与量刑的关系来看,社会危害性越大,处罚越重;社会危害性越小,处罚则越轻。在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有两个方面,一是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说是国家法律的威严),二是损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对被告人量刑时,也应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应当综合考虑犯罪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程度以及对被害人个人利益损害的程度。笔者认为,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或者说对法律威严的损害,很难在事后进行补救或修复;而对于被害人个人利益的损害,则可以通过被告人或其家人事后的积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或修复。在一个具体的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被告人能够通过事后的积极行为弥补被害人的损失,或者说使被害人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得到被害人的谅解,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该类案件中两个危害后果中的一个,就能够将该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降到最低限度。笔者认为,将刑事赔偿作为法定量刑情节,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使命。因为从某一案件本身来看,既然事实已经发生,已经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了损失,那么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法律在对被告人进行惩罚的同时,也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即通过对受害人经济赔偿,降低犯罪的危害后果,达到缓解社会矛盾、恢复受损害的社会关系的目的。
第三,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实现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严打以来,从重从快已成为司法机关的惯性思维,可捕可不捕的捕了,可诉可不诉的诉了,可判可不判的判了,过于强调办案的法律效果而忽视了社会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最高司法机关的高度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三条规定,检察机关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识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新的形势下对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对严重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的同时,对犯罪分子依法能争取的尽量争取,能挽救的尽量挽救,能从宽处理的尽量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笔者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点和精髓是实行轻缓的刑事政策,即对犯罪嫌疑人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努力化解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因此,将刑事赔偿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对已经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被告人从轻处罚,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逻辑起点,也完全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据此,笔者认为,对于被告人认罪态度较好,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大大降低,从而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二条主刑和附加刑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主刑种类
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种类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
量刑情节的概念及其在刑法中的运用
446人看过
-
法庭辩论的概念解析
253人看过
-
自首的概念解析
368人看过
-
量刑情节(法定量刑情节、酌定情节)
319人看过
-
分析法定量刑情节的组成成分
495人看过
-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解析
54人看过
预防犯罪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或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包括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两个方面,前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后者从微观角度出发。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锁好门窗、保管好贵重物品、不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外出、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 更多>
-
刑罚裁量情节的概念是哪些,有哪些法律解释澳门在线咨询 2022-08-05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刑罚裁量如下: 《刑罚》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就是刑罚裁量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它是我国审判机关长期以来量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用原则在量刑上的具体化和法律化。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基础或根据,没有犯罪
-
保密协议的概念解析河南在线咨询 2023-06-28保密协议,是指协议当事人之间就一方告知另一方的书面或口头信息,约定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该等信息的协议。负有保密义务的当事人违反协议约定,将保密信息披露给第三方,将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保密协议一般包括保密内容、责任主体、保密期限、保密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保密协议可以分为单方保密协议和双方保密协议。单方保密协议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负有保密义务的协议。
-
犯罪中止概念解析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20“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1、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2、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
-
定罪量刑概念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28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体:一般主体 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二)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三)主观方面:过失 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四)客观方面 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
-
解析票据更改的概念及特征青海在线咨询 2023-06-13票据的更改,是指依票据法规定有更改权限的人,对票据上可以更改的记载事项按法定方式加以改变的行为。票据更改具有以下特征: 票据更改须由有更改权限的人进行 对票据上的记载事项进行更改的人,必须是依票据法规定有更改权限的人。 票据更改只能对票据法规定的可更改事项进行更改 即使是票据上的记载事项的原记载人,也并不是说对其记载的任何事项都可以更改,而必须是对票据法规定可以更改的事项才能进行更改。 票据更改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