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素材讲述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的处罚规定。根据素材可以得知,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且挪用数额较大,则将会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情节严重,则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外,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则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如果挪用公款用于救灾、应急救援、防洪、特殊照顾、扶贫、移民、救济资金和物资,则从重处罚。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的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并将其用于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并从事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在三个月以上未偿还,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如果挪用公款行为情节严重,则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则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应急救援、防洪、特殊照顾、扶贫、移民、救济资金和物资的,从重处罚。
挪 用 公 款 罪 如 何 定 性 ?
根据提供的信息,李某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其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李某的行为符合这些要件,因此可以定性为挪用公款罪。
根据刑法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则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李某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其行为符合这些要件,因此可以定性为挪用公款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
股东挪用公款罪的刑罚如何确定?
229人看过
-
如何确定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230人看过
-
构成挪用公款罪如何量刑
231人看过
-
构成挪用公款罪要如何处罚
168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刑期如何确定?
260人看过
-
刑法中挪用公款罪的具体刑罚如何确定?
246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挪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构成何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3-03-31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作他用,其犯罪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但其主观特征,只是暂时非法取得公款的使用权,打算以后予以归还。至于行为人挪用公款的动机则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营利,有的出于一时的家庭困难,有的为了赞助他人,有的为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成立。
-
如何确定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广东在线咨询 2023-10-01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确定构成挪用特定款物罪: 1、本罪的主体限于对保管、分配和使用特定款物直接负责的相关人员; 2、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3、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关于特定款物专门使用的财经管理制度; 4、客观上表现为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等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
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数额如何确定浙江在线咨询 2021-05-19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5月9日施行)的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起点;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的规定:对挪用公款罪的数额标准,在办案中可以分别情况掌握:1、
-
构成挪用公款罪如何量刑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07构成挪用公款罪的量刑: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
-
构成挪用公款罪要如何处罚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1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