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肇事者处两百至两千元的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交通肇事者违章肇事如果只是致被害人轻微伤、轻伤或者只是造成了牲畜死亡的后果,财产损失数额不大,也就是说如果肇事者逃逸行为本身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话,那么肇事者不构成犯罪。
肇事逃逸情况的分类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面对法律制裁,如何避免逃脱责任?
157人看过
-
逃避交通事故责任逃避法律制裁
244人看过
-
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特征
129人看过
-
逃避法律制裁的人如何被刑法制裁?
443人看过
-
逃避肇事责任将如何受到处罚?
387人看过
-
逃避责任驾驶电动三轮车的法律制裁
20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诈骗犯如何逃避法律制裁?北京在线咨询 2024-11-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居民若违反了刑法规范,各级法院都有审判权和裁决权。通常情况下,这些犯罪行为会被定罪为诈骗罪名,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若需要寻求澳门司法机构的协助调查或审理,可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申请。据我所知,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中国大陆的司法机关仍然保留着对该类案件的管辖权,并且可以依法向澳门司法机构请求协助。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
-
针对裁判进行辱骂的行为如何受到法律制裁?法律规定如何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30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如手段恶劣的、侮辱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如被害人不堪侮辱自杀的、因受侮辱导致精神失常的等、多次实施侮辱行为等,则构成侮辱罪。 如果队员违反下列七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将被罚令出场: 1、严重犯规; 2、暴力行为; 3、向对方或其他任何人吐唾沫; 4、用故意手
-
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如何定性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11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属于肇事逃逸。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
-
为什么交通肇事逃逸且包庇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12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这些人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如果明知是犯罪的人,却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情节严重,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提供隐藏处所、财
-
这些抗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湖北在线咨询 2024-11-21【妨害公务罪】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手段阻止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或阻挠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若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手段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同样将受到此刑罚。对于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但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行为人,也将依据第一款的规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