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在外地也是可以买房的,这种情况属于异地的公积金贷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规定,进行公积金异地贷款时应该要按照以下流程办理:贷款城市的公积金中心受理职工进行异地贷款业务的咨询,并且还需要一次性的告知贷款所需要的相关审批材料。职工本人或者其他的委托人可以向市公积金中心提出申请,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会根据职工提出的申请,来核实员工存贷款的情况。
住房公积金可以买车吗
公积金不能贷款买车,只能用于买房、租房或者修房,专款专用。本人必须持有购房和修房的相关证明,才可提取公积金。
具体包括: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有住房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2、离休、退休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4、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定居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5、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6、被纳入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支付房租的持有效提取凭证;
7、职工在职期间被判处刑罚、职工住房公积金转入集中封存户两年后仍未重新就业、职工户口迁出本市、非本市户口职工离开本市并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公积金提现必须本人持有和住房有关的证明材料才可提取,如果李先生将采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则需要提供购房合同以此为证明,并将所买房屋作为抵押才能提取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除了用于贷款买房、偿还买房贷款外,还可以用于维修或翻盖房屋时使用,若市民装修房屋时则不可以提取公积金使用,只能用于较大和住房有关的房款使用,另外提取时公积金时账户本人不能是担保人,否则不予提取。
《关于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有关操作问题的通知》规定:
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办理流程。公积金贷款异地申请指出今后职工连续缴存六个月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公积金将实现异地互认。
-
外地公积金能否在异地置业使用?
305人看过
-
在外地购房能否提取住房公积金和申请公积金个贷
302人看过
-
外地人能否在北京的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
358人看过
-
公积金是否能够购买第二套住房
331人看过
-
在本地使用能否使用异地住房公积金
212人看过
-
外地住房公积金能不能用于还本地房贷
244人看过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储金,是用于住房的一种资金。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福利性和返还性的特点。... 更多>
-
异地工作在外地住房公积金是否需要提供呢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01买房都要在当地和户口所在地开具无房证明。如果不贷款和交3点契税是不用查的。如果是唯一生活住房贷款3成首付契税90平米以下1%,90到144平米1.5%,144以上3%。
-
我在外地上班,公司买的住房公积金能否在户籍所在地买房贷款上海在线咨询 2023-10-05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建金[2016]148号)及《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意见》(吉建金管[2016]12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对职工解决和改善自住住房的支持力度,现将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放宽贷款条件,缩短住房公积金缴存时间。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
-
为什么外地的公积金贷款不能够在本地买房?北京在线咨询 2023-02-15公积金贷款可以在外地买房。 公积金贷款异地申请指出今后职工连续缴存6个月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公积金将实现异地互认。 公积金异地贷款主要包括,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五条 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否能在异地贷款,可以使用异地公积金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2-05-06公积金不能用于异地贷款购房。根据1999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的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涵义: 1、住房公积金只在城镇建立,农村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2、只有在职职工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无工作的城镇居民不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离退
-
职工住房公积金在公积金的账户内能够提取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3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偿还购建自住住房贷款本息的; 3、租赁自住住房,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的; 4、离休、退休的; 5、出境定居的; 6、职工死亡、被宣告死亡的; 7、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 8、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9、管委会依据相关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