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后追诉期有多长时间
离婚后追诉期一般是三年时间。但仅限于订立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情形的,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情形,若因夫妻一方存在转移、隐藏共同财产,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是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八十四条当事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日起计算。
二、诉讼时效过了怎么办
如果诉讼时效过了,很可能丧失胜诉权。
1.超过诉讼时效起诉的,法院应当受理;
2.法院受理后,如果被告没有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法院正常审理;
3.法院受理后,如果被告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则法院需要查明是否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事由:
(1)如果查明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则法院正常审理;
(2)如果查明不存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则法院会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此时原告丧失了“胜诉权”。
三、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
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九十二条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离婚后多长时间还有追诉期限期
289人看过
-
贪污罪的追诉时效是多长时间追诉期有多长
306人看过
-
离婚后多久还有追诉时效期
128人看过
-
借款到期多长时间有追诉权
279人看过
-
离婚后多长时间能追加抚养费
311人看过
-
借钱不还有多长时间的追诉期
229人看过
-
离职后多长时间可以不被追诉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08职务侵占离职后经过法定追诉时效的,不再追诉,具体是几年,要看其职务侵占罪的量刑: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
离婚后重婚罪追诉时效期间是多久河南在线咨询 2023-04-281、重婚罪属于刑事犯罪,当事人应该参照以下法律规定。 2、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
-
犯罪多长时间后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追诉期是多长时间呢?浙江在线咨询 2023-04-09犯罪后多久才过追诉期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追诉时效是依据法定最刑而定的,例如法定最高刑是五年的,如果超过五年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
-
离婚案件多长时间内有追诉的规定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19离婚后诉讼期的长短取决于当事人的诉求内容。首先,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对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要求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协议适用一年的诉讼时效。第二、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离婚后另一方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自发现之次日起算。
-
起诉离婚财产追溯期一般是多长时间?河北在线咨询 2023-07-161、婚后财产约定。离婚属于民事案件范畴,尊重意识自治,当事人的约定具有优先效力。当事人对婚后财产具有约定的,分割财产时,依据当事人的约定办理。约定优先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要合法有效。主要包括: (1)约定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 (2)约定已经生效,即双方当事人已经签字或按捺手印 (3)约定不存在可以撤销的情形,即不存在欺诈、胁迫、趁人之危的情形。 2、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