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被起诉开庭应积极的应诉,并针对于原告的起诉状写一份答辩状,同时再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这样才能保障到自己的权益;如果本人不应诉法院也是会直接按缺席的方式来进行判决。持卡人和银行协商分期成功,然后双方按照约定结果签订还款协议。当然银行也不可能给太久的时间来偿还这笔欠款。信用卡如果本人没有及时的归还而收到法院的传票,那么就需要积极的应诉,根据案件的相关情况找齐辩解的证据,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到自己的权益。
信用卡纠纷案件的特点
1、原告较固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信用卡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内的商业银行。
2、案件集中性批次数量巨大。信用卡案件中,原告同时起诉100名被告以上的情况较普遍。
3、起诉原因主要集中在持卡人经多次催收仍不归还透支款项。
4、审理周期偏长。该类案件因被告人下落不明裁判文书大多需公告送达,案件审理周期是其他普通民事案件的1倍以上,一般需4个月左右。
5、调解难度较大。由于被告大多下落不明,且要承担复利等衍生债务,法院调解工作难度较大。
6、被告以年轻人为透支消费主力军。信用卡案件中80后、90后年轻人透支消费占相当大的比重,且年轻人“卡付卡”现象突出,用一张信用卡的钱还另一张信用卡的债。
7、涉嫌信用卡诈骗的情形隐藏其中。由于信息泄露,拾得、冒领信用卡、恶意透支等情形,少部分信用卡纠纷,兼涉嫌信用卡诈骗。
8、执行难度大。信用卡纠纷案件生效判决自动履行率很低,大部分案件进行执行程序后,法院依职权难以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加之发卡银行也无法提供有效财产线索,致使案件执行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当发生信用卡纠纷案件时,应该尽快偿清债务,如果实在无法偿还的,与当事人或者法院进行协商,协商不了再请律师进行辩护。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
具体的应对措施
295人看过
-
防范医疗纠纷具体措施
384人看过
-
应对抚养费纠纷的措施
258人看过
-
信用卡律师函的应对措施
142人看过
-
处理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措施
294人看过
-
探究劳资纠纷的应对措施
199人看过
-
防范医疗纠纷具体措施浙江在线咨询 2023-04-251、当发生医疗纠纷时,科室必须保管好病案,不得丢失、涂改、外借。 2、科主任对本科内出现的医疗纠纷负责,医疗纠纷出现后科主任首先负责接待投诉的病人或家属,了解投诉内容,进行调查。能够当时答复者,给予准确的解释。当时无法答复或需调查后答复的应明确告知病人或家属下一次的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向医教部报告。 3、患者死亡后出现医疗纠纷时,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会同上级医师,必须向家属明确提出是否做尸体解剖及规
-
通州地产纠纷应对措施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19在解决房屋产权纠纷和争议时,我们建议您考虑采取以下几种途径:首先进行和解,这意味着双方需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态度,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协商解决,如果前两种方法无法实现,可以邀请公正的第三方参与进来进行协调;如果纠纷涉及房屋销售协议中的具体规定,您可以依据这些条款提交给特定的司法机构或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如果仲裁结果仍然存在争议,您还可以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总之,以上各种形式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
-
刑释人员信用卡逾期应对措施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6在某位服刑者服役期间,其信用卡出现逾期现象。由于银行未能与当事人取得联系,逾期产生的利息和违约金每天都不断累积。在这种情况下,出狱后,该用户应携带相关身份证明文件及证明资料,亲自前往发卡银行进行详细解释和协商。银行可能会考虑对部分或全部利息和违约金进行适当减免。 若刑满释放后发现信用卡逾期,用户无需过度担忧。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仅是一般的逾期情况。若逾期时间不长,用户可以选择立即偿还所有欠款。若
-
信用卡无力偿还的应对措施有哪些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29最好的办法,在合适的时机,选择跟银行协商停息挂账,银行的叫法是,账单个性化分期。 停息挂账,账单再分期有利不假,但也有弊端。 好处就是,银行停止催收,不再增加新的利息,还款压力陡然骤减,同时也避免了被起诉。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征信报告上,在债务还清之前,逾期一直在,一直会一个不良记录,(止付)状态。 这期间是任何贷款也办不了的。就是不能再跟任何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了。 直到还清债务五年以后,才能消除
-
单位应对劳动纠纷采取的措施重庆在线咨询 2024-11-23解决劳动纠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协商解决; 2. 申请调解; 3. 申请仲裁; 4. 对裁决不服的,申请诉讼。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