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用途虚假算诈骗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2-09-22 14:50:29
329 人看过
一、借款用途虚假算诈骗么
借款用途虚假不一定算诈骗。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虚构借款用途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一般不构成诈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如何认定诈骗成立
认定诈骗成立的条件:
1.主观要件: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同时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4.客观要件: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三、诈骗判刑金额标准诈骗判刑金额标准:
1.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诈骗金额达到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诈骗金额达到五十万元以上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借款人的借款用途不符算不算诈骗罪
319人看过
-
借钱的理由虚假算不算诈骗
74人看过
-
借款人虚构借款事实算诈骗吗?
419人看过
-
如何看待虚构用途借款不构成诈骗罪
473人看过
-
借款人虚假担保构成诈骗吗
264人看过
-
借款诈骗:以虚假理由为手段
485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虚假借款合同怎么诈骗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27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提供虚假的担保物骗取借款数额较大的,涉嫌诈骗罪刑事犯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借条没有写借款用途算诈骗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1-27借条没写借款用途不算诈骗。 借条的基本内容: 1、应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法定全名; 2、应写清楚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 3、应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 4、应写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5、应写清楚借款的利息,应有明确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等约定; 6、应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7、应有借款本
-
虚假借款诈骗是怎么样的陕西在线咨询 2021-05-26在各大提供借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还盛行着一种借款诈骗。借款人通过信息贩卖者获取有效身份信息,并以他人的身份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借款或消费。在一些平台,不乏员工与借款者内外勾结,过度包装借款人信息,使得原本无法借款的人也借到款项,变相侵吞公司资产。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分期乐近日联合警方打掉了一个借款诈骗小团伙。该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法为:伪造假学生证等材料,伪冒他人身份申请分期购物商品,利用到手的商品进行
-
虚假借款三年还是诈骗吗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5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提供虚假的担保物骗取借款数额较大的,涉嫌诈骗罪刑事犯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
虚假借条诈骗50万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29《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