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通报说,北京市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将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统一各类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制度、待遇和标准,实现工伤保险制度全覆盖。
目前北京流动人口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除少部分人所在企业为其缴纳生育险之外,大部分人都在生育险覆盖范围之外。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伟告诉记者,本来,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平等、博爱乃至普适是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具体包括对生育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等内容。但遗憾的是北京市现行的规定显然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点。
“现在的生育险,一方面规定了我们这些外地职员都需照章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但另一方面却用户口的藩篱将外地人隔绝在享受生育险的好处之外,只规定拥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女职工享受生育险带来的益处,这与近来国家户口制度"努力消除户口的附加功能"的提倡并不相符。”在北京工作5年、户籍并不在京的徐小姐表示,自己和许多外地人一样都缴纳了个人所得税,这些大部分都进了北京地方财政,已经为地方做出贡献,将其阻挡在生育险之外,并不合理。
对此,市人保局回应表示,在今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外地户籍职工等将统一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实现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
“因为生育险的险率并不高,因此为外地户籍的职工上生育险,对企业来说并不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张某表示,由于企业仅需按照其缴费总基数的0.8%缴纳生育保险费。企业缴费总基数为本企业符合条件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
按照北京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规定,职工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计算;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
这些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到网上进行搜索查询。
-
外地职工在北京可上生育险
421人看过
-
外地人在北京二胎生育保险可以报销吗
274人看过
-
北京男职工可以参保生育险吗
310人看过
-
在北京参保异地生育保险是否可以报销
381人看过
-
外地户口在北京生育险何时生效
85人看过
-
女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等同于也参加生育险了吗?
405人看过
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 更多>
-
非京籍职工在北京参加生育保险有什么好处?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10生育保险(maternityins rance)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用于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生育医疗待遇,用于保障女职工怀孕、分娩期间以及职工实施节育手术时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
-
外地人在北京怎么领生育津贴上海在线咨询 2024-03-02生育津贴发放形式主要有三种:1、单位已经为本单位员工参加了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2、单位未为本单位员工参加了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支付;3、外地户籍员工未能参加本市的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由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当地工资支付办法、女职工劳动保障条例等文件)支付女职工的产假工资。
-
-
外地人在北京参加工伤保险,应在哪里办理,应该怎么办理劳务派遣?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13在黑山参保的,在黑山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黑山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没有参保的,在北京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北京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人社部发〔2016〕29号七、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应在注册地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可由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地为其参加工伤保
-
在外地生了二胎可以再参加公务员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30国家是在2016年元旦实行新的计生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位子女。在这之前生育二孩,只要未办理二孩准生证,就是违法超生子女,超生的子女可以由孩子父母或者监护人,凭孩子出生医学证明到孩子父母一方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给孩子上户口。不会因为没有缴纳罚款而不给孩子上户口。但是违反国家和当地计生政策,还是需要交纳社会抚养费名义的罚款。具体社会抚养费征收额度各地规定不一样,以当事人本地计生条例规定为准。当事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