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自杀行为?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9-06 17:10:23 189 人看过

这段内容讲述了邪教组织相关的法律规定。邪教组织的成员实施自杀或自伤行为会受到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定罪处罚。因此,帮助别人自杀也是构成犯罪的。

这些行为可以定罪处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如果一个人组织、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组织、策划、煽动、胁迫、教唆、帮助其成员或他人实施自杀、自伤,那么他或她将会被定罪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由此可见,帮助别人自杀是构成犯罪的。

自 杀 帮 助 定 罪 吗 ?

自杀帮助定罪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帮助他人自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刑法》中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自杀帮助定罪属于帮助他人自杀,根据《刑法》规定,帮助他人自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自杀帮助不会被定罪为故意杀人罪。然而,在实际司法审判中,具体罪名的认定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来进行,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来确定。

虽然自杀帮助不会被定罪为故意杀人罪,但在我国《刑法》第232条中明确规定,帮助他人自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个人选择,但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避免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给予帮助。在司法审判中,具体罪名的认定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来进行,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来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7日 00: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如何处理相约自杀行为
    对相约自杀的行为应这样处理: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双方相约自杀,在甲实施自杀行为之后,乙临时改变主意而未自杀,能救助而不救助甲的话,乙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甲乙均自杀成功,则不存在犯罪问题。如果,相约双方各自实施了自杀行为,一方死亡,另一方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自杀未得逞,未得逞的一方也不构成犯罪。相约自杀处理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1、一方用诱骗手段,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2、行为人在未告知被害人真实情况的情形下,让被害人陪同其自杀,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论;3、相约自杀对自杀起控制作用一方退出导致另一方死亡的应认定故意杀人罪。《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8-16
    319人看过
  • 自杀关联行为怎么定罪
    在原“教唆、帮助自杀”语境内,对于教唆、帮助自杀行为是否可罚存在争议,肯定论认为,虽然此类行为没有导致法益侵害的直接危险,但却通过其参与行为为法益侵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原因,因此是应受刑罚处罚的参与行为。而否定论认为,自杀者基于自由意志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结果是自杀者自己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参与他人在法规范上完全自由地处置生命的行为,不是杀人行为。”对于自杀关联行为是否可罚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在罪刑法定原则业已确立的今天,我们将某一行为认定为犯罪,该行为必须符合《刑法》分则的规定,也即其必定为《刑法》分则类型化的犯罪行为。在具体犯罪事实与刑法分则类型化犯罪行为对接的过程中,犯罪构成是行为成立犯罪的依据和规格。而我国传统四要件的犯罪构成是形式违法与实质违法的统一,我们既不可因为自杀关联行为具有反伦理、反道德的实质违法性而忽略犯罪构成对客观行为方式的定型作用,同样也不能仅看到死亡的结果而忽视
    2023-06-03
    160人看过
  • 自杀关联行为都属于故意杀人吗
    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自杀关联犯罪的单独规定,自杀关联行为是否能够定罪为故意杀人罪,在司法实践中,还是要看具体的事实是否满足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一、过失杀人罪的构成要件1、客观要件。从另一方面来讲,过失杀人罪在客观上的表现就是致人死亡。所以客观要件必须有致他人死亡的法律事实,这是成立本罪的基础与前提。其次,行为人必须对受害者作出了过失致其死亡的行为,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以是故意的,但是并没有预见到其行为会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结果,所以这里与故意杀人罪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行为上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上的过失。另外,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死亡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受害人的死亡直接或者间接因为行为人的行为而死亡,否则行为不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重伤,但因外界因素如医生救治不当或抢救无效等,行为人只应承担过失重伤罪的有关刑事责任2、客体要件。过失杀人罪实则上来讲是对他
    2023-03-08
    125人看过
  • 致人自杀行为怎么处罚?
    需要视情况而定,即由于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结果的发生。对此,应区别三种情况分别处理:(1)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这时不存在犯罪问题;(2)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结果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3)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只要行为人对这种自杀结果没有故意,应按其先前的犯罪行为定罪,而将自杀结果作为量刑时考虑的一个从重或选择较重法定刑处罚的情节。一般而言,如果有激将对方自杀的言语,与对方的自杀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则可能要承担一定责任。一般是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存在教唆,使其产生或者坚定自杀的信念,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2023-06-17
    361人看过
  • 高校学生自杀行为算不算治安行为
    一、高校学生自杀行为算不算治安行为1、高校学生自杀行为算不算治安行为,自杀并没有违反治安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自杀不可以视作公民权利,但杀死自己是不需负刑事责任的(没死也不须负责)。组织集体.自杀犯法,有鼓动他人的嫌疑,动机可议。阻止集体.自杀不犯法。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二、杀人后自杀是否还用赔偿杀人后当事人自杀的,不会再追究刑事责任,但民事赔偿是免除不了的,被害人家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被害人利益。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
    2023-04-20
    492人看过
  • 诱骗他人自杀的刑罚是什么?
    目前,在我国,放任,甚至促成可预见的结果发生,是根据“故意杀人罪”的相关规定来定罪量刑的。诱导他人自杀,区别于协助自杀、相约自杀、致人自杀。诱导他人自杀是否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取决于:加害人行为是否足以导致自杀者实施自杀;加害人是否存在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导致他人自杀犯故意杀人罪吗1、逼迫或诱骗他人自杀,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宜认定为构成本罪。2、教
    2023-07-03
    443人看过
  • 自杀是否应该被视为犯罪行为?
    自杀行为在民法典上是一种违法行为,行为人应该独立承担后果。自杀虽然看起来完全是出于自然人自身的意愿,对生命权进行支配的行为,但这一支配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不是只及与其自身,同时还违反了公序良俗,因而,法律上认为,这一支配行为无效并且违法。吵架导致一方自杀另一方需要负法律责任吗一般情况下,因离婚导致一方有自杀行为的,另一方不存在法定的救助义务的话,并无法律上的责任,可能会有道德上的心理压力。但如果存在对另一方的自杀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的,比如丈夫教唆或胁迫,或放任不抢救的情形,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023-07-07
    182人看过
  • 诱骗妻子自杀是否构成犯罪
    涉嫌故意杀人罪。逼迫或诱骗他人自杀,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缺一,则就不宜认定为构成本罪。教唆、帮助他人自杀。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考虑到在教唆、帮助自杀中,自杀者的行为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应根据案情从宽处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很积极,作用不大,主观愿望出于善意,这时可不以犯罪论处。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自杀,由于自杀者限于精神状态或年龄因素对于自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意志控制能力,对此,不仅要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且还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
    2023-06-14
    430人看过
  • 逼迫、诱骗他人自杀算不算是故意杀人罪
    行为人希望自杀者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兼具,则应认定其构成故意杀人罪。逼迫他人自杀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逼迫他人自杀要看使用何种手段逼迫,该行为手段是否达到自杀者难以反抗的程度。举例说明,甲用枪指着乙的头,要求乙跳楼自杀,否则开枪射杀,如乙跳楼,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辱骂乙,乙羞愧不堪,于是跳楼自杀,则甲一般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7-24
    442人看过
  • 自杀关联行为有哪些类型
    自杀关联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一刀切”的认定思路无法经受住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犯罪构成理论的检验。犯罪构成是行为成立犯罪的规格,是犯罪行为的类型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认定阶段的具体实现。以故意杀人罪为例,其类型化的是主观上存在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以此为参考的基点,不同的行为方式,无论是投毒还是刀刺,也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只要属于这种行为类型就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至于自杀关联行为是否属于故意杀人罪犯罪构成类型化行为,可以将多样的自杀关联行为解构为以下三种行为类型:(一)劝说帮助型这种自杀关联行为仅指行为人劝说、帮助他人自杀的情况,帮助即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也可是精神上的帮助,但在劝说、帮助过程中并不存在强迫、欺骗的内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一般这类行为并不是故意杀人罪所类型化的杀人行为,不具有可罚性。首先,从客观行为方式角度,其没有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劝说、
    2023-06-03
    419人看过
  • 行人自杀性行为致死,如何量刑?
    跳楼砸死过路行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行为人有意跳楼,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砸到路过该处的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造成路人无辜被砸死,应当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跳楼者意外坠楼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跳楼坠落砸死司机责任归谁1.倘若跳楼者是意外坠楼,此事件则应认定为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情况。意外事件不应当承担任何刑事责任。但在民事责任承担上,意外事件发生后,如果能够认定该跳楼者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该跳楼者就应承担民事责任。2.该跳楼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的坠楼均应承担民事责任,但对其刑事责任应区别对待。倘若该跳楼者是故意跳楼,且跳楼时明确知道楼下有人活动,可以预见自己跳下去可能砸中他人并致其死亡的结果,此时放任结果的发生,该跳楼
    2023-08-13
    285人看过
  • 涉及捕兽夹诱杀他人,诱杀怎么处罚
    【案情经过】身在梅州打工的贵州籍男子刘某和受害女子季某本来是一对网友,在网上两人相谈甚欢,今年1月,在刘某的约捕兽夹是山区部分居民用于捕猎野兽的工具,陕西汉阴,有位男子却把它当成了杀人凶器,并且,这位男子所杀害的,还是自己的邻居。这是一起发生于5年前的命案。汉阴县铁佛镇青林村交通闭塞,通讯不便,是位于该县最北部的偏僻山村。2月27日,一宗离奇命案的发现,突然打破了这个荒僻村庄的宁静。“今天中午我到屋对面坡上干农活时,在水沟边发现一块椭圆形头盖骨,怀疑是人头骨。”2月27日下午5时,当地村民黄某报警称,青林村一组小地名叫“西凹”的地方惊现一个人头骨,疑似有命案发生。随后,汉阴警方立即赶赴现场,发现头骨位于一处水沟,并从不远处土堆中发掘出一具裹着衣服、覆盖着棉布的无头尸骨,初步分析可能是山洪将头骨从土堆冲刷了出来。经法医鉴定,尸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击打痕迹,表面有塑料布和窗帘布等捆绑,明显系被他人
    2023-06-03
    402人看过
  • 语言诱导自杀是犯罪的前兆吗?
    语言诱导自杀算犯罪,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过失杀人案怎么判刑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一种最严重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生命权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在实际发生的案件中,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行为人采用什么方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正当防卫行为、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依法对罪犯执行死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不构成该罪。关于故意杀人罪的处罚,刑法规定了两档刑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
    2023-03-09
    70人看过
  • 逼迫或诱骗他人自杀怎么认定
    逼迫或诱骗他人自杀,即行为人希望自杀人死亡,但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罪责,自己不直接动手,而是通过自己的逼迫、诱骗行为促使自杀者自己动手杀死自己,即借助自杀者自己之手达到行为人欲杀死自杀者的目的。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应查明行为人是否确实有刻意追求自杀者死亡的故意,并且其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足以导致他人实施自杀的行为,两者缺一,则就不宜认定为构成本罪。教唆帮助他人自杀教唆、帮助他人自杀,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考虑到在教唆、帮助自杀中,自杀者的行为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应根据案情从宽处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很积极,作用不大,主观愿望出于善意,这时可不以犯罪论处。但是,教唆精神病人或未成年人自杀,由于自杀者限于精神状态或年龄因素对于自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意志控制能力,对此,不仅要以本罪论处,而且还不能从轻或减轻处罚。自杀案件应该怎么处理1、相约自杀。指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
    2023-06-03
    363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什么是诱使自杀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5-04
      教唆自杀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就教唆对象而言,必须是教唆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 2、就客观方面而言,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教唆行为。 3、就主观方面而言,必须有教唆故意。
    • 诱导他人自杀是否犯法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28
      如果您的话没有足以证明她是听了你的话而去死的,您无需负担刑事责任,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的话(如,自杀前的遗嘱说是你胁迫他去死),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一般来说都不用承担责任。否则,中国有大半人都犯罪了,另外从法理上看,自杀属于行为结果归于自我归责的行为,不是犯罪,既然前行为不是犯罪,那么诱导不是犯罪的行为自然也就不犯罪。但也有例外。此上言论,请您不要违法犯罪。
    • 诱导他人自杀是什么罪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4-21
      《刑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唆、诱导他人自杀是否为犯罪,但是在一些司法解释中,教唆、诱导他人自杀是被认定为极其严重的犯罪的。例如,2001年“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明确规定,“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依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致人自杀行为怎么处罚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2-22
      行为人先前行为是正当或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是由自杀者本人原因,不存在犯罪问题;行为人先前实施严重违法行为,致被害人自杀身亡,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如当众辱骂他人,致其当即自杀的,可对辱骂者以侮辱罪论处;行为人先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引起被害人自杀且无故意应按原犯罪行为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 撞车自杀行为谁承担责任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16
      在机动车与行人的碰撞之中,由于机动车的撞击力、破坏力远不是行人所能比拟的,因此,在责任认定方面,会较为倾向于保护行人一方。但《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规定,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