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这是说,当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作出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时,它们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之间负有连带责任,当事人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诉讼对象。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共同被告的构成必须是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组织都是行政主体,非行政主体不能与行政主体组成共同被告。另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商标撤销行政纠纷申请再审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评析】
一、关于诚联公司申请注册诚联及图形商标是否属于恶意抢注行为
诚联公司主张臧XX是争议商标图形的在先使用人,并提供了中亚公司出具的书面证言,证明2000年3月前该公司向臧XX采购了有与争议商标图形近似的联创及图形标识的电源开关。但鉴于当时创联公司和诚联公司均未正式成立,因此中亚公司出具的书面证言不能证明诚联公司或创联公司任何一方对争议商标中图形的合法使用。此证据只能说明近似图形在创联公司成立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不能证明臧XX在先使用了争议商标图形。虽然该图形与争议商标图形存在近似的一面,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并非同一个图形。创联公司主张联创电源是其筹备时的拟用字号,由于拟用字号联创未能通过,临时将字号改作创联。臧XX向中亚公司销售开关电源的行为是代表筹备中的创联公司。即使向中亚公司销售开关电源是臧XX的个人行为,由于没有证据表明臧XX对该图形进行了持续的具有商品识别意义的使用,因而还不能产生商标权利。臧XX与诚联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臧XX个人使用并非诚联公司的使用。本案是诚联公司与创联公司之间的商标争议,创联公司是否在诚联公司申请注册争议商标之前已经使用了争议商标图形才是需要认定的关键事实。
创联公司产品宣传册上使用了创联及图形标志,该标志中的图形与争议商标中的图形视觉印象完全相同,创联公司提交的前振印刷厂开具的发票及销货清单标注日期均为2000年4月25日,发票物品名称栏标注为印刷品,销货清单上商品或劳务名称栏标注为商标、信笺等,表明创联公司2000年4月已经印制了商标及宣传材料,虽然该发票及销货清单上未注明创联及图形的字样,但是诚联公司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创联公司除了使用创联及图形标志之外,还使用过其他商标标识,因此,创联公司对争议商标图形应当是使用在先。诚联公司的实际投资人、总经理臧XX原为创联公司市场部经理,臧XX的妻子原为创联公司的股东,均为创联公司的核心成员,熟知创联公司的商标,诚联公司注册争议商标应属于恶意抢注行为。
二、商评委适用《商标法》第41条第1款裁定撤销诚联公司争议商标是否适当
在《商标法》第41条第1款中,违反本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规定与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情形并列,涉及的是撤销商标注册的绝对事由,这些行为损害的是公共秩序或者公共利益,或者是妨碍商标注册管理秩序的行为,所以该款规定商标局可以直接依职权撤销商标注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而且没有规定时间限制。该条第2款的规定属于涉及商标注册损害特定权利人民事权利的相对撤销事由,为尊重权利人的意志和督促权利人及时维权,采取不告不理原则并规定了5年的时间限制(恶意抢注驰名商标的情形其撤销不受时间限制);而且有权提出撤销请求的主体仅限于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在涉及在先权利的注册商标争议中,应当适用《商标法》第41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
但是,创联公司申请撤销本案争议商标的依据之一就是《商标法》第31条,该公司提供了在先使用和其商标有一定影响的证据。诚联公司在商标评审阶段的答辩书中承认创联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对创联公司的产品销售额也没有提出异议。考虑到臧XX作为创联公司的投资人之一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明知创联公司使用争议商标的图形标志的情况下,创办经营同类业务的公司并在同类商品上抢注创联公司正在使用的商标及商标图形,诚联公司成立和抢注创联公司在先使用的商标时,臧XX仍然是创联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诚联公司注册争议商标的不正当性是明显的。《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有一定影响的商标,通常是指已经使用了一定时间,因一定的销售量、广告宣传等而在一定范围的相关公众中具有知名度,被视为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未注册商业标志。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应该认定创联公司在先使用的商标有一定影响,并适用商标法第31条和第41条第2款的规定撤销争议商标。鉴此,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争议商标的裁定及终审判决虽然在适用法律上有不当之处,但是裁判结果正确,因而无需再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法条链接】
《商标法》(2001年)
第31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第41条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10条、第11条、第12条规定的,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撤销该注册商标;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13条、第15条、第16条、第31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5年的时间限制。
除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外,对已经注册的商标有争议的,可以自该商标经核准注册之日起5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裁定。
商标评审委员会收到裁定申请后,应当通知有关当事人,并限期提出答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
原告与被告如何确定:合同纠纷案件的法律原则?
427人看过
-
健康权纠纷案件中,被告如何确保胜诉?
195人看过
-
有共同被告的行政案件,如何确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是否应诉
168人看过
-
遗产继承纠纷案被告如何确定
152人看过
-
行政征收合同纠纷的被告确认方法:行政诉讼与合同纠纷如何区分?
487人看过
-
确认行政合同无效的被告如何确定
495人看过
驰名商标,是一个专有的法律概念,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 驰名商标是只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驰名商标由商标局或法院来认定。 驰名商标如果商标本身独创性强的,在45个类别中... 更多>
-
如何确定有字号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中的被告与被告?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2如果高某经营的饭店起有字号,你与其发生的劳动争议,你应告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但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高某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但是,如果劳动者与起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产生的劳动争议诉讼,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法院应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同
-
如何确定医疗纠纷案件中原被告的抗辩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0-031、原告:一般在医疗行为中受到损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患者是原告。如果患者死亡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作为原告起诉。 2、被告:必须具有执业许可证和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才是被告。一些国家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他们设立的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和诊所,这些门诊部有执业资质但是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这些门诊部并不能成为被告,而设立门诊部的单位才可以成为被告。患者在两家以上的医院就诊的,就诊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成为被
-
如何确认行政复议案件的中被告和失信被告台湾在线咨询 2023-05-13(1)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2)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就是被告。这里所说的改变,包括法律依据、事实根据和处理决定方面的任何实质性变更; (3)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4)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
-
合同纠纷案件中多个被告要如何认定共同事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13合同纠纷多个被告如何管辖? 多个被告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原告提起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
-
如何确定被告是否属于行政案件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4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4、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