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适用假释的条件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1 09:33:05
329 人看过
一、交通肇事罪适用假释的条件有哪些
1、交通肇事罪适用假释的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等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八十一条的规定:适用条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二、交通肇事罪如何定罪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为:
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40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解释是什么,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条件
238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假释问题:分析案件假释几率
293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如何进行假释?
25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的适用条件与交通违法的关系如何解读?
354人看过
-
刑事诉讼中假释的条件及适用
401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假释
词条
#假释
最新文章
#假释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罪的缓刑适用条件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用交通肇事罪缓刑?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1-22刑事处罚参考如下 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
-
什么样的司法解释适用交通肇事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04-02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
-
交通肇事罪缓刑条件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缓刑的适用条件又是怎样的新疆在线咨询 2022-02-071、涉嫌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谅解书。 2、《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
-
交通肇事罪主观上出于过失适用缓刑适用条件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26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但过失程度不同,罪过轻重有别,应对罪过轻、较轻的人适用缓刑,罪过重、较重的不宜适用缓刑。 出于过失肇事过失由小到大分为这样几类: 1、因天气差、路况差、车辆性能不佳导致驾驶员尽谨慎注意义务、具备较好的驾驶技术仍可能发生事故,这种情况驾驶员主观过失小、罪过小; 2、因其他车辆违规行驶、行人违规穿行,造成驾车人出于躲、闪的目的撞到其他车辆或行人而造成的事故,这种情况
-
绑架罪假释适用什么条件海南在线咨询 2022-09-16按相关法律规定,涉嫌刑事犯罪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或者;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外,符合假释的法律规定条件的,可以进行假释。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