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认定挪用公款不退还的性质
不退还的情形包括:
1、主观上不想还,客观上无能力还而未还;
2、主观上不想还,客观上有能力还而未还;
3、主观上想还,客观上无能力还而未还。刑法第384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此处“不退还”的含义,法律并无明确规定。本着遵循定罪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依据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理论,此处含义应理解为第三种情形。当然,对行为人主观上的这种想还,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种态度表示,其应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首先,行为人主观上想归还;其次,行为人在客观上有归还的行动表示,且经查证属实。对不退还的第一、二种情形,应以贪污罪论处,属转化犯的一种。挪用公款时,行为人侵犯的是公款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挪用后不想还,此时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发生了变化,侵犯了公款的所有权,便转化成了贪污。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挪用初有归还之意,但后来产生了“被发觉就归还,不发觉就不归还”的侥幸心理或者看时间长了没有发觉而产生不想还的思想。这种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是贯穿于挪用公款行为的始终,而是在挪用公款行为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但这种行为的演变,在其特征上符合了贪污罪的犯罪构成。2、行为人将挪用的公款用于挥霍、赌博或风险投资,致使公款不能归还。对于不能归还的这种结果,行为人起初是明知可能发生的,但抱着“能还就还,不能还就不还”的放任态度,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其实质仍属贪污,即公款的所有权被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故意非法占为私有。
二、如何看待以单位名义挪用公款
以单位名义将公款挪用给他人使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典型的有,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是经过单位领导层集体讨论通过的,而且将公款挪出的目的是为单位谋利。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呢?追本溯原,刑法设立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宗旨,目的在于惩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作私用。挪用公款罪是自然人犯罪,没有单位犯罪的规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为单位利益在经集体讨论后,挪出公款的行为属于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拆借行为,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其违反的是相关金融管理法规,是一种财经违纪行为。如果单位负责人个人决定将公款挪出不是为单位利益,且符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384条第一款的解释:“……,(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则应当以挪用公款罪对该负责人定罪处罚。
三、如何看待挪用公款给单位
这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挪用公款给私营企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根据98年最高院《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此处将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一律视为个人,而不论其经营方式,不论其是否属于单位的性质,规定较为含糊。99年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重新作了定位,实现了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国有、集体性质的企业、公司平等的法律地位。与此相适应,2001年最高院《解释》作出了重新调整,其中第一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自然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可见,只有将公款挪用或通过借贷等形式给不具有法人的私营企业、公司使用,才属于挪用公款罪的范畴,而将公款非法提供给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公司使用,则不属于本罪调整。
第二种情况是挪用公款给“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企业使用,是否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在我国当前的企业所有制性质转轨时期,不少企业存在着“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状况,即企业的营业执照仍标明集体所有制性质,实际为个体所有,责、权、利均由个人承担,确定这类企业的性质,涉及到挪用公款罪与非罪的认定问题。根据98年最高院《解释》,关键在于“名为集体、实为个体”的企业能否认定为私有公司、私有企业?司法实践中,对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明的,司法机关不宜自行确定,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重新核定。在重新核定前,在企业所有制性质不明的情况下,对发生在其中的挪用公款行为,不能按挪用公款罪处理。
-
法律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挪用公款算吗
374人看过
-
对挪用公款犯罪动因的浅析
243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区别,挪用公款罪犯罪的特点
191人看过
-
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归个人使用”
266人看过
-
浅谈关于办理挪用公款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
269人看过
-
浅议挪用公款犯罪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
151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挪用公款罪司法解释关于海南在线咨询 2023-05-26《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尘埃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一百八十五条银行或者
-
关于挪用公款行为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25认定挪用公款行为应注意的问题: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
关于公款私存罪能否构成挪用公款罪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04公款私存的,一般不会构成挪用公款罪,因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
新余:关于挪用公款罪与借贷公款的认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4-12-21借贷公款是一种合法的借贷行为。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只要办理了必要的借款手续(借款合同),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就可以相互借用款项。其特点在于:一是合法,二是自愿,三是用途合法。这三点,正是挪用公款所不具有的,但其却具有未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公款的特征。故挪用者与公款所有者之间不存在合法的借贷关系。 所谓借贷公款行为,是指单位负责人或经管财务人员,批准、决定将公款借贷给个人使用的行为。借
-
挪用公款定罪量刑需要注意的是哪几点香港在线咨询 2023-09-04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人使用。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2、挪用正在生息或者需要支付利息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但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息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3、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