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的关系辨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5-01 11:22:03 126 人看过

首先,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首要的差别体现在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差异上。

刑法学理论通说认为,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刑法总则统领刑法分则,刑法分则应当与刑法总则的内容相协调一致,但存在例外的情况。刑法总则还对刑法分则起着补充解释的意义,对于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属于空白罪状或者不完整罪状描述时,应当以刑法总则的规定进行补充。具体到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二者的关系来看,刑法通说认为“明知”一般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明知,因为,刑法总则规定了故意犯罪以“明知”为认识要素,对于过失犯罪则没有“明知”的要求,而且刑法分则明文规定“明知”的26个罪名中又以故意犯罪为主体。但也有例外,如刑法第138条规定的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这是典型的过失犯罪,却明文规定了“明知”。所以,排除极端的个例,应当在故意犯罪的层面来分析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明知”是故意犯罪的共性的认识因素,刑法分则的故意犯罪必须具备刑法总则的“明知”。正如有学者所说:“在刑法中对特定客体有明知规定的只是极少数,而大多数都没有明知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刑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就不需要明知。”

其次,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外延不一致。

刑法总则的明知的内容,是故意犯罪中主观认识要素的主要内容,是犯罪故意的一般构成要素,范围比较宽广,包括认识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而且,由于刑法总则中的“明知”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行为性质等方面内容的认知,其含义自然是“知道”,不可能是“可能知道”,更不可能是“不知道”。刑法分则的明知,由于规定于具体的犯罪中,因而该特定犯罪的特殊要素就成为了刑法分则的明知的内容,范围十分具体、明确。另外,刑法分则的明知通常是判断成立刑法总则的明知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刑法分则的明知一般很难判断成立刑法总则的明知,也就难以成立故意犯罪。“刑法总则上称之为明知,与刑法分则上所称之明知不同。前者,系作为基本主观要件之一基础;后者系一种特定主观要件。犯罪须具备此特定主观要件时,刑法分则之明知为第一次明知,刑法总则之明知为第二次明知。”

再次,刑法分则的明知是注意规定,不是法律拟制。

注意规定,是指“在刑法已作相关规定或以相关的、已为刑法理论所认可的刑法基本原理为支撑的前提下,提示司法者注意,以免司法人员混淆或忽略的规定。”注意规定,不改变刑法总则规定的具体内容,只是对相关规定的一次重申,即使没有该规定,也应该按照相应的法律适用基础规定。法律拟制,是指将原本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的行为处理,或者说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法律拟制,改变了刑法总则规定的具体内容,如果没有该规定,就不能按照改定后的犯罪来处理。

对于我国刑法分则的“明知”历来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是法律拟制,有的则认为是注意规定。刑法分则的“明知”是注意规定,因为:

第一,刑法总则第14条明确规定了故意犯罪是以“明知”作为认识因素的,没有“明知”就不构成故意犯罪。而刑法分则中的故意犯罪,除了个例之外,只有25个条文明文规定了“明知”,若将刑法分则的明知理解为法律拟制,也就是说除了明文规定“明知”的这些犯罪之外,其它的故意犯罪就都不以“明知”为认识要素,显然有悖于故意犯罪的本意。

第二,行为人的“明知”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相统一的。对行为等内容若不“明知”,就理所当然的不能认为行为人认识到了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就推翻了故意犯罪成立的根基。因而,“为成立故意,必须对符合特定的构成要件的客观事实有认识。”即便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明知”,对判断犯罪故意的标准也不应当产生任何影响。间接否定了“明知”是法律拟制的观点。

第三,是刑法体系解释的要求。体系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义的解释方法。一般认为,“体系解释可以在法律用语具有歧义的情况下,通过体系解释的明确法律用语的含义,并且使刑法规定的内容得到完整的揭示。”我们在解释刑法条文的时候,应当将这一条文放置于整个刑法规范中去分析,在刑法体系中去判断其合理的含义,而不能孤立地去机械的理解刑法条文。“对刑法的解释,一定要做到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故意犯罪以“明知”为基本要素,这是一般的总的要求,刑法分则规定的单个故意犯罪应当服从于这个总的规范,即使没有“明知”的提示性规定,“明知”的要求也内在其中。

根据“明知”在刑法典中规定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刑法总则的明知和刑法分则的明知。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2日 22:1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明文
    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1)禁止溯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这一要求也被称为禁止事后法。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2)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3)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适用有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适用应严格适用,而不能类推适用:对刑法的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禁止不确定刑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项内容(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明
    2023-03-14
    483人看过
  • 什么是刑法分则的体系
    一、什么是刑法分则的体系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分则对犯罪的分类及排列顺序。分则规定具体犯罪及其法定刑,而具体犯罪的种类繁多,这就需要以一定标准将具体犯罪分为若干类(类罪),再以一定标准对类罪进行合理排列,同时对各类罪中的具体犯罪进行排列,从而形成分则体系。可见,分则体系实际上是犯罪分类问题。二、犯罪分类犯罪分类是罪刑法定主义的要求。罪刑法定主义要求刑法主义要求刑法明确规定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如果不对犯罪进行分类,就意味着没有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与刑事责任,意味着刑法规定反犯罪者处......就够了,这便违反了罪刑法定主义。犯罪分类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定罪量刑。不仅具体犯罪的分类具有这种意义,类罪划分也具有这种意义。因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犯罪比较复杂,司法机关总是先认定现实犯罪属于哪一类犯罪,然后再进一步认定属于该类犯罪中的哪一种具体犯罪。三、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是原则上依据
    2023-06-16
    231人看过
  • 刑法总则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与分则相关规定的协调
    我国刑法总则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2款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仅从字面含义而论,这两款规定毫无意义。因为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罪刑法定原则表明,不仅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也同样以法律有规定作为负刑事责任或定罪处刑的条件;不仅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也同样应当负刑事责任,即毫无例外地应依照法律定罪处刑。由此可见,上述两款规定的表述存在严惩缺陷。不过,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两款规定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⑤]如果从立法精神或立法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来论,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在许多外国刑法中,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如现行德国刑法第1
    2023-04-22
    329人看过
  • 刑法分则总则哪个更重要
    总则是大概,分则是细化,肯定是细化重要些。一、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量刑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根据案件的全部犯罪事实以及量刑情节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量刑情节的适用及其调节比例。对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在确定从宽的幅度时,应当从严掌握;对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应当充分体现从宽。具体确定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时,应当综合平衡调节幅度与实际增减刑罚量的关系,确保罪责刑相适应。(一)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30%-60%;(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10%-50%。(二)对于未遂犯,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实行程度、造成损害的大小、犯罪未得逞的原
    2023-03-31
    377人看过
  • 程序法定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有:1、禁止有罪类推;2、禁止重法溯及既往;3、排斥习惯法;4、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罪行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犯罪行为的构成、刑罚种类、范围幅度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若没有明确的规定的,则不能予以处罚。根据《刑法》第三条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一、走私废物罪无罪辩护词怎么写走私废物罪无罪辩护词某某法院:1、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走私废物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液态废物、气态废物管理的规定,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液态废物、气态废物运输进境的行为。本案中,被告人张某的犯罪行为就是为了赚点“好处费”去办理许可证,并没有将这些固体废物运输进境的犯罪行为,因此,被告人张某不构成走私废物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
    2023-03-05
    436人看过
  • 刑法基本原则的明文规定
    基本原则包括: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平等的保护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3、罪刑的均衡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刑法基本原则既然是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和刑法适用中的准则,是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所具有的巨大指导意义便是勿庸置疑的。今后的刑事立法工作,必须完全符合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所确立的三项刑法基本原则,而决不能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刑法基本原则既然是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和刑法适用中的准则,是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所具有的巨大指导意义便是勿庸置疑的。今后的刑事立法工作,必须完全符合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所确立的三项刑法基本原则,而决不能违背这些基本原则。对刑法典如有必要加以修改补充时,一定要以这
    2023-07-07
    231人看过
  • 明确死刑的司法控制原则
    近年来,随着死刑复核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死刑的严格控制和合理适用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刑事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死刑控制问题怎样在刑事政策的变迁中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适用原则,笔者认为,值得进一步探究。建国以来,我国在死刑适用上确立了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但在实施中并没有得到坚决贯彻。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在立法废除死刑前,从司法实践的角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是执法者博弈传统观念以顺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我国死刑立法的宽泛性和严峻的治安形势衍生的严厉的刑事打击政策,对落实严格限制死刑的司法理念依然构成着巨大的现实阻却和观念冲击。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刑事政策的衍进,我国的刑事政策正在迅速形成以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作为我国基本刑事政策,以严打为刑事打击政策和宽严相济为刑事司法政策的多层级格局。在这个新的格局
    2023-06-11
    271人看过
  • 分析量刑准则的基本原则
    量刑的一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犯罪事实为基础,以刑法为准绳。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依据。没有犯罪事实,犯罪就无法确定,量刑就失去了前提。这里的犯罪事实是广义的犯罪事实。广义犯罪事实是指与犯罪有关的各种事实的客观总和。不仅包括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还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敲诈勒索罪的量刑原则有哪些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
    2023-07-08
    362人看过
  • 罚金刑和主刑的适用原则分析
    罚金刑与主刑的适用:1、根据主刑确定罚金刑的适用。2、脱离主刑适用罚金刑,容易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3、没有主刑适用对罚金刑适用的制约,容易造成罚金刑适用上的混乱。4、割裂罚金刑适用与主刑适用的关联,容易滋生司法腐败。刑法中的主刑和附加刑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对违反刑法相关规定的个人或集体是需要依法接受相应的刑事处罚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行为人应该接受何种处罚是由其自身的犯罪情节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2023-07-04
    383人看过
  • 刑法中“明知”的内容-法律论文
    明知是判断故意犯罪的基础。明知的内容,应当是法律规定的行为中具有犯罪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具体事实。为了确定故意,行为人必须认识到法定构成要件的事实情节。即是说,必须考虑到一些重要的具体事实状况,即认识内容在法律上基本与构成要件要素相一致。如抢劫罪的成立,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财物;故意伤害罪的成立,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身体;挪用资金罪的成立,主观上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是本单位资金,等等。这是表象的分析,从抽象意义来看,明知的内容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在我国刑法学界唯有在犯罪故意所认识的内容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规定的事实为限度这一方面达成了共识,即只要行为人认识到某罪构成要件的事实,便可以成立故意。至于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认识与否,皆不影响犯罪故意的心理。犯罪构成,是指为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包括犯
    2023-06-11
    452人看过
  • 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性分析
    罪刑法定原则:1、法律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2、禁止事后法。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3、禁止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不定刑;5、明确性。明确性表示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定运用的对象;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法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也是法律的确定性的体现和要求。行为人可以根据法律的规范,来评价引导自己的行为。但当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后,还要期待于他人的行为来作出评价,法律的这种规定就会让行为人对
    2023-07-04
    234人看过
  • 关税的税则和税目知识
    关税税则又称海关税则。它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海关凭以征收关税,是关税政策的具体体现。海关税则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海关课征关税的规章条例及说明;另一部分是关税税目税率表。关税税率表主要包括:税则号列(简称税号)、货品分类目录、税率三部分。1985年我国采用《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重新制订进出口税则,共设21类、99章、1011个四位数编码税则号列,其下又设两级子目,共有税目2208个。税则仍沿用进出口合一体例,设最低、普通两栏税率。1992年我国又制订并实施了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的新税则,在《协调制度》六位数编码的基础上加列1827个七位数子目和300个八位数子目,税则实际8位税目6265个。1996年世界海关组织对《协调制度》目录作了修订。我国也据此制订了1996年税则,新税则号列共有8位税目6549个,于同年4月1
    2023-05-05
    102人看过
  • 刑法总则之减刑
    减刑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第七十九条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第八十条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2023-06-06
    209人看过
  • 刑法总则的效力是怎样的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主要是指刑法总则规定的原则对于其他有定罪处刑规定的法律也适用,在依照其他法律规定对犯罪人判处刑罚时,也要依照刑法总则的规定。刑法总则规定的原则对于其他有定罪处刑规定的法律也适用,在依照其他法律规定对犯罪人判处刑罚时,也要依照刑法总则的规定。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2、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是指在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中,对于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又作出了特殊规定,即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对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作出修改补充时,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不再适用,而依照该法律的特别规定执行。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一条,总则的效力,即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一、刑法总则和分则有什么区别刑法总则是讲述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等规范体系的法学专门
    2023-03-23
    44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的关系
      辽宁在线咨询 2021-08-13
      “民法总则生效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法通则既规定了民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也规定了合同、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知识产权、民事责任、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等具体内容,被称为一部“小民法典”。民法总则基本吸收了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
    • 如何分辨犯罪明知的情节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9
      上所称的“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司法实践中,认定被告人主观上是否“明知”会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知能力、供述、所涉食品的质量、价格及进销渠道等主、客观因素予以综合判断。如果行为人对所销售的食品是否有毒有害持有放任态度,不关心其是否对公众造成危害,可以从主观上认定行为人具有概括的故意,应当认定为“明知”。如果行为人长期从事该食品销售的生意,并且熟悉市场行情,知道该食品需要具备的相关的食品
    • 知识产权民法总则有哪些民法总则如何限制知识产权的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1-23
      民法通则已经失效,民法典规定的知识产权如下: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的主体包括作品、发明、实用新型、设计、商标等。 3、知识产权在民法典的其他规定。
    • 民法总则关于知产条款是怎么规定的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08-31
      第一百二十三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 刑法总则关于附加刑的规定是怎样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3-10-15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对于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附加刑的种类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没收财产。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