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主体应详细明确,因此,就具体客体而言,合同标的物是最能反映合同目的和合同性质的核心内容,这相当于我们在撰写本文时所表达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起草合同时,我们最好将“合同标的”分开书写,这样人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合同的一般内容
从法律功能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合同标的”条款更好地界定合同的性质。“合同标的”的描述必须符合“准确、简洁、清晰”的标准要求,避免歧义。如果合同标的是货物销售,一定要说明货物的名称、品牌、计量单位和价格,不要只说“买一辆沙车”;如果合同标的是提供服务,则必须说明服务的质量、标准或效果要求。禁止只写“按照行业通用标准提供服务或满足行业通用服务标准”的描述。否则,一旦发生争议,往往会导致“合同协议不明确”的情况,合同的履行方式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围绕合同目的设定的合同双方的履行方式和操作流程是实现合同标的的关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合同有不同的履行方式,如采购合同中的货物转让项目施工合同的进度;技术开发合同中的知识产权转让;安装合同下设备的交付和使用,但各种合同的履行也有共同之处。根据双方履约的一般流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履约期限、履约地点、目标完成(运输)方式、保险、付款方式、质量保证等,这些内容必须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置,例如:,期限应与相关项目密切配合,地点设置应遵循方便的原则,付款应以促进标的物的完成为目的,保修期和保修保证金应合理有效。合同的相关内容应相应约定
与合同主体、标的物、技术标准等重要合同内容相比,有些合同内容容易被忽略,甚至在合同中没有体现,如不可抗力、合同保密、技术开发、,质量保证等。事实上,这些在合同履行的可行性方面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工程建设合同中,不可抗力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损失的承担是需要严格界定的内容之一,没有相关的统一标准,容易引起争议。因此,仔细的预测和详细的规定已成为提高合同可行性的需要。同样,尽管合同保密、质量保证和技术开发的内容与合同标的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与合同的目的背道而驰。需要从合同目的和后续利益的角度关注和完善相关条款
-
审查合同的具体内容
350人看过
-
行政合同的审查包括七大内容
317人看过
-
对广告内容合法性的审查核实
235人看过
-
法律顾问如何审查合同,审查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206人看过
-
合同内容的审查是重点
337人看过
-
合同的审查内容有什,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385人看过
合同内容是指合同中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身份、地址、联系方式等; 2、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等; 3、履行期限、地点、方式等; 4、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除此之外,合同还可... 更多>
-
怎样审查合同的主体,如何审查合同的内容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10审查合同的主体时,应审查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是否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自然人;审查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资格证明;代订合同的,要审查是否具备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证明,并审查是否在授权范围、授权期限内签订合同;有担保人的,审查担保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担保能力和担保资格。审查合同的内容时,应当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有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如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
-
行政复议审查行政公文内容的合法性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091、行政复议机关在审查复议案件时,需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 2、行政诉讼过程,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属于行政权的范畴,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权时不能越权。 《行政诉讼法》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
如何做好合同合法性审查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291、对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也就是说看一个合同是否无法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审查,或者说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2、根据我国合同法52条53条的规定,对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主要是对首先看它的主体是否合法主体,也就是说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从事某种经营合同,看它具备这种经营合同的主体资格,该办理审批手续或者许可证的必须办理相应的证照。 4、资格审查合法,还要看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进行内容合法性审查,
-
合同的合法性有哪些? 如何审查?江西在线咨询 2023-10-29法律分析 合同的合法性一般是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来审查的。例如,合同存在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或者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或存在其他效力瑕疵情形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
政府合同需要如何进行合法性审查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81、未经合法性审查,政府部门不得签订政府合同。 2、未经合法性审查擅自对外签订合同还被列入10种被责任追究的行为之一,将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