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如何申请调取证据和证据递交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8-07 10:50:54 206 人看过

当事人的证据和人民法院的证据是我国诉讼证据的两个来源。但是,在行政诉讼中,这两个证据来源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说,当事人的证据是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来源,人民法院的证据只是次要来源。这是因为人民法院是有争议的裁判,保持公平中立的立场和对事实的客观态度对案件的公正解决非常重要。同时,在诉讼中,法院的责任主要是审查判断证据,确定证据的有效性,提供证据主要是当事人的责任。法院过多涉及证据的收集和检索,将大大降低甚至失去行政诉讼法建立的举证责任制的作用。因此,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取证应限于少数具体情况。法院取证可分为两种情况:根据职权主动取证和根据申请取证。一、人民法院根据职权主动调取证据。对于人民法院根据职权主动调取证据的情况,虽然《行政诉讼法》有规定,但没有规定具体范围,《行政证据规定》对此进行了说明。根据《行政证据规定》,人民法院根据职权主动向有关行政机关等组织取得证据,限于两种情况:一是相关事实认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二是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止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二、人民法院依照申请调取证据。(一)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取证的范围和条件。在行政诉讼中,虽然原告或第三人在法律上与被告行政机关平等,但在实际地位上仍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其举证能力较弱,需要人民法院给予更多的帮助。根据《行政证据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下列三种证据材料,能够提供确切线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取得:一是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证据材料,必须由人民法院取得;二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第三,其他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材料。《行政证据规定》与《行诉法解释》题,《行政证据规定》与《行诉法解释》有一个重要区别,即《行政证据规定》将人民法院根据申请调取证据的申请人仅限于原告和第三人,将被告排除在外,而《行诉法解释》则没有对其进行限制。(2)申请和处理调取证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取证时,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取证申请。取证申请书应当注明以下内容:证据持有人的姓名、姓名、地址等基本情况;拟取证的内容;申请取证的原因及要证明的案件事实。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当事人提出的取证申请。申请符合取证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决定凋谢;申请不符合取证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说明不准取证的理由。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答复。与此同时,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经调取未取得相应证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

行政诉讼的过程,就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在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运用证据查明争议的事实,确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过程。证据的出示与审查是行政诉讼的主要过程,证明责任制度的设计针对的正是这一问题。尽管证明责任更多地体现在诉讼程序上对法律责任的具体化,但它同实体法内容密不可分,这主要体现在其与证明对象——即被诉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上。研究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特点,必须首先明确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诉讼全部证明活动的中心。行政诉讼的许多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明责任制度都是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基本出发点规定的。证明对象对整个证据制度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基本原因就在于它直接反映了司法诉讼的中心任务。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的中心任务是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行政诉讼的主要证明任务就是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查清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事实,同时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来源特定。

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且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行政主体应当在充分、全在掌握证据、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即行政主体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在注重程序与注重实体同等重要的今天,这已是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这决定行政主体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应在作出裁决之前就已获得,以便在引起诉讼时如实向法院提供。原告在诉讼程序上有权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被告的证据进行反驳,但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地位,使其难以从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主体处获得证据。所以行政诉讼的证据主要应由被告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内提供给法院,而其提供的证据,必须取自于行政程序(行政案卷排除规则)。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程序规则,决定了行政诉讼证据来源的特定性。这区别于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证据来源。

(三)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须经法庭查证。

人民法院作出合法有效的裁决的前提是对证据的查证属实。当事又将行政诉讼证据提交法院,但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均无预决力,必须经法院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依据证据法原理,能被法院认定、最终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具备的特征为:

1、合法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为法定主体经法定程序、通过合法手段而取得,且符合法定的形式;

2、客观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情况。对行政诉讼证据而言,这种真实情况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与规范性文件;

3、关联性。即可定案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及与此行为所依据的事实与规范性文件——存在一定的联系。

可定案证据是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其认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裁判的客观与准确。行政诉讼证据的以上三个特征,实际上包容着行政法与诉讼法两方面的特征。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建构,必须对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加以体现。三、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特点

行政诉讼证明责任,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应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加以证明,否则将遭受败诉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责任。

(一)关于证明对象。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的证明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在旧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9条还规定对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有争议的,由被告负举证责任。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新的司法解释第27条对原告在以下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完整意义上的证明对象应包含两方面,即实体法事实与程序法事实。实体法上的事实指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也包括对行政处罚合理与否的事实及不履行法定职责具有合法理由的事实;程序法上的事实则指被告所承担的对原告是否超过起诉期限的证明责任。

(二)关于证明责任的内容。

这包括两方面:事实根据与规范性文件依据。所谓事实根据,指当事人(主要为被告)必须提供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与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程序规则相适应,行政主体应当提供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占有的证据,而不可在进人诉讼阶段后,为应付诉讼而重新收集证据,这在《行政诉讼法》第33条已有规定。规范性文件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的据以作出一定具体行政行为的有限制性的文件。提供规范性文件是行政诉讼被告负证明责任的重要内容,这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体现了行政程序的特殊性和行政法律规范的特点。人民法院只有审查规范性文件才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全面的判断。当然,在某些行政案件中,被诉行政主体只要举出规范性文件,无须举出事实证据即可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而完成举证。这主要体现在某些不作为案件中,法院无须考虑申请人的个人条件及行政主体作出行为的表现,只要被告举出规范性文件证明自己不负作为义务即完成举证责任,就应当维持具体行政行为。

(三)关于证明责任的分配。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学者在进行学理论说时的观点通常也为: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原告不承担举证责任。有代表性的理由是:

1、行政机关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应当先取证、后裁决;

2、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职权行为,享有其他人没有的调查、收集、保存及使用各种证据的职权,是否拥有及拥有多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只能由行政机关证明;

3、原告基于其在行政活动中的弱势地位,难于举证。

随着法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认为原告应承担部分证明责任的观点逐渐兴起。代表观点为: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说服责任,原告对其违法性承担推进责任。对处罚公正与否的事实和不履行法定职责具有合法的事实被告承担说服责任,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事实及被告应当履行法定职责的事实应当承担推进责任;对行政诉讼的程序事实,原告和被告对其诉讼主张各自履行推进责任。

前者的论说拘牵手对法条的片面理解,认为行政职权行使时行政相对人处于劣势,故应在诉讼中采取让被告承担特殊义务和强化原告权利的方法,巩固和支持原告的诉讼地位。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性,但原告作为诉讼一方当事人,仅仅消极地参加诉讼,等待法院就被诉行政主体完成证明责任与否来判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际上不利于自己诉讼主张的充分实现。依据行政诉讼程序结构理论思路,对证据的审查活动需要人民法院原、被告及其他诉讼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法院是权威裁断者,而原被告双方进行质证。原告对被告方出示的证据完全可以进行辩驳,其还应在诉讼过程中,对程序的演进起推动作用,这对于充分保证原告的合法权益、保证诉讼程序进程的连贯与效率十分有益。因此,本文认为在证明责任分配上,高加伟的观点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被告自然应就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主要的证明责任(即说服责任),原告对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行政赔偿损害的事实及不作为诉讼案件中有申请作为的理由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在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上两大法系有一个共同点需加以特别指出:证明责任只可在当事人之间分配。因为就证明责任制度的固有内涵而言,证明责任的承担者只能为当事人。在英美法系,是法官开庭听讯和裁定各方争论的问题,而不是代表整个社会进行调查或验证,在诉讼中不允许法官传唤他认为可以使事实得到澄清的证人,这在我国的法律中规定得相当死,这是英美民事诉讼上彻底的当事人主义的体现。而在大陆法系,诉讼采取当事人主义,以不干涉审理主义为原则。这具体表现在:法院对当事人已放弃的权益,已承认的诉讼请求,应作为判决的依据,而对当事人未提出的事实与证据,则不得主动进行调查。

(四)关于证明程度。

证明程度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证明活动应达到的限度,亦即人民法院判定证明责任完成与否、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一种规则。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法律规则,对证明程度的把握可以衡量司法人员的法理思辨、应变和判断力。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可称为客观真实标准,它的原则性与抽象性使审判人员难以准确适用,不能不说是立法上的缺憾。对此应当扩展思维视野,两大法系对此问题的共识值得我们借鉴。

在证明程度问题上,美国学者认为在分析证明责任的发生条件时,有必要分析证明责任与证明程度的关系,即陪审团以何规则作为对事实形成确信的标准。在诉讼过程中原则上要求达到证据优越,即指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达到了比相对方提供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的状态。实际上,这项原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微妙且难以解释的问题,在美国司法实务中存在大量的证据优越解释上的不统一问题,法官的自由心证在其中有重要的因素。大陆法系在诉讼实践中,为解决被害人举证难的问题,对诸如公害诉讼因果关系的证明,以盖然性作为证明程度标准,这是受美国证据优越规则启迪的结果。德国在关于证明程度与自由心证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德国学者马赛在分析美国法将证明程度按层次划分的基础上,主张将依失误的事实认定分配成本的观点作为损害赔偿诉讼的一项原则,证明程度以盖然性优越的立证为标准。实务中不少德国法官亦采纳了此学说。国外的有关学说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明程度的研究及立法完善具有一定启发及借鉴意义。

(五)关于证明责任的效力。

证明责任的性质为法律责任,就法律责任的内涵而言,侵害权利、违反义务者必遭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而违反证明责任这一法定规则者也必然如此。体现在诉讼法上,就是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这需要从两方面加以论述:对承担主要证明责任的被诉行政主体而言,其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这是一种严格责任,一般行政被告举不出证,除法院认为应当收集、调查之外,原则上法院不再收集证据,可以作出被告败诉的裁判。对承担部分证明责任的原告而言,其如果不能证明对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或有行政赔偿损害事实的发生,或在不作为诉讼案件中有申请作为的理由时,同样可能遭受败诉的法律后果。这对于促使双方当事人积极参与诉讼、确保诉讼程序的进程乃至人民法院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书目:

1、罗豪才、应松年著《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张正钊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美)戈尔丁:《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行政诉讼法》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9日 21:4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证明标准相关文章
  • 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申请书范本
    一、调取证据申请书申请人:徐xx性别:女,民族:汉族,年龄x岁,地址:市区18号。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xx申请事项:因申请人徐某某诉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确认具体行政行为(“x规选字(2002)148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违法和撤消一案,申请人民法院调取如下证据:1、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x土交字[2002]第030号”《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2、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x土交字[2001]第030号”《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交确认书》;3、xx市土地交易储备中心x规地[2002]第122#土地征用文件。事实和理由:申请人起诉被告xx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第三人xxxx集团有限公司,要求确认“x规选字(2002)148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违法,并请求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纠纷一案,涉及到上述申请事项的3份证据。这3份证据对本案的判决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申请人的代理人先
    2023-06-13
    242人看过
  • 行政诉讼如何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材料
    一、行政诉讼如何申请调取证据当事人举证和人民法院调取证据,是我国诉讼证据的两个来源。但在行政诉讼中,这两项证据来源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看,当事人举证是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来源,人民法院调取证据仅属次要来源。这是因为人民法院是争议的裁判者,保持公平和中立立场和对事实的客观态度,对案件的公正解决十分重要。同时,在诉讼中,法院的责任主要是审查判断证据,确定证据的效力,提供证据主要是当事人的责任,法院过多涉足证据的收集和调取,将会使行政诉讼法确立的举证责任制度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失去意义。因此,在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应限定于少数特定情形。法院调取证据可分为依职权主动调取和依申请调取证据两种情形。1.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取证据。对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调取证据情形,行政诉讼法虽有规定,但并没有规定具体范围,《行政证据规定》就此范围作出了解释。根据《行政证据规定》,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向有关行政机关
    2023-03-15
    118人看过
  • 行政诉讼当事人如何申请法院调取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证据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调取证据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一)证据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等基本情况;(二)拟调取证据的内容;(三)申请调取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案件事实。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调取证据的申请,经审查符合调取证据条件的,应当及时决定调取;不符合调取证据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说明不准许调取的理由。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答复。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经调取未能取得相应证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2023-06-06
    468人看过
  • 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的申请期限是如何的
    一、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有效方法。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定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及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法,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从学理上说,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特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广义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实质意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均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从学理上说,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
    2023-06-18
    202人看过
  • 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的申请程序是如何的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调取证据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一)证据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等基本情况;(二)拟调取证据的内容;(三)申请调取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案件事实。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调取证据的申请,经审查符合调取证据条件的,应当及时决定调取;不符合调取证据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说明不准许调取的理由。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答复。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经调取未能取得相应证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原告或者第三人能自行收集证据的,应当自行收集;只有在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证据,才能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申请的主体是原告或者第三人。行政机关不能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在客观上处于不平等的地
    2023-06-13
    69人看过
  • 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的申请期限是如何的
    一、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诉讼的一种有效方法。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定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及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法,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从学理上说,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特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广义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实质意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均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从学理上说,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
    2023-04-22
    250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证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时,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以确定案件事实是否成立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即司法机... 更多>

    #证明标准
    相关咨询
    • 行政诉讼如何申请调取证据和证据递交
      福建在线咨询 2021-10-29
      当事人的证据和人民法院的证据是我国诉讼证据的两个来源。但是,在行政诉讼中,这两个证据来源的地位并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说,当事人的证据是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来源,人民法院的证据只是次要来源。这是因为人民法院是有争议的裁判,保持公平中立的立场和对事实的客观态度对案件的公正解决非常重要。同时,在诉讼中,法院的责任主要是审查判断证据,确定证据的有效性,提供证据主要是当事人的责任。法院过多涉及证据的收集和检索
    • 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申请书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15
      为了保证当事人的调取证据申请权得到充分实现,法院应依法对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申请书作出如下处理: (1)法院应对申请书进行及时审查并作出决定,即法院应在一定期限内对当事人的申请予以答复。这里的“一般期限”应与法院对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立案期限一致,即法院自收到调取证据申请书之1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调取证据的决定。 (2)法院经过审查,认为当事人申请符合调取证据条件的,应及时决定调取。若当事人的调取证据申
    • 行政诉讼如何调取证据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1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为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第四十一条与本案有关的下列证据,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一)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 行政诉讼中,如何才能申请法院调取证据,行政诉讼如何申请法院调取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07
      在行政诉讼中,由于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客观不对等状态的存在,使行政相对人有时不能自行收集证据甚至无法取得证据。这时,如果具备下列条件,当事人就可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 (1)申请人是原告或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一般情况下,被告因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受“先取证、后裁决”原则的约束而不被包含在申请人之内。不过,如果出现被告确因特殊原因无法获取证据而法院可获取证据等情形,被告可
    • 行政诉讼如何请法院调取证据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12
      (1)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取证据的范围和条件。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或第三人与被告行政机关虽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就实际地位而言,仍处于相对弱的地位,其举证能力较弱,因此需要人民法院给予更多的帮助。 根据《行政证据规定》,对下列三种证据材料,如果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在能够提供确切线索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第一,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 第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