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
一、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二、故意阻碍武装部队的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三、行为人出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
四、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五、明知是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而提供给武装部队的行为。
六、违反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质量管理规定,因为过失将不合格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提供给武装部队,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七、聚众冲击军事禁区,严重扰乱军事禁区秩序的行为。
八、聚众扰乱军事管理区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军事管理区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九、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
十、指煽动军人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一、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雇用,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二、在征兵工作中徇私舞弊,接送不合格兵员,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三、伪造、变造、买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十四、以秘密手段窃取或者公然夺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十五、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车辆号牌等专用标志,情节严重的行为。
超载的危害有哪些
1、缩短汽车的使用寿命;经常性超载,会让汽车的零部件快速老化,而且由于重力大,零部件也会有扭曲、不稳固的情况出现,一到凹凸不平的地面,部件容易发生错位、松动的现象,非常危险。
2、破坏公路:公路的建设都会考虑到承载能力,所以在建设的时候都会压得很稳固,但如果是超载的重量已经超过了公路的承受能力,那公路是会遭到破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货车常走的路面都是坑坑洼洼的,还会有翻车的事故出现。
3、影响道路的畅通:汽车超载的时候,司机不敢开太快,由于太重,也快不到哪里去,尤其是路面不平稳的,更加要慢点开。但是这对于其他的车辆来说,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运输,车子容易堆积在一起慢慢前行,路面就会变得拥挤了,这种行驶效率非常低。
4、司机的压力大:超载本来就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对于司机来说肯定是要慢慢开才安全,并且还要非常集中注意开车,但同时又担心货物太多会在路上掉落、砸到人,所以心里的负担是比较大的。这种情况会让司机身心疲惫,对身体也是非常不好的。
《刑法》第三百六十八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武装部队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2021年:违反防疫法规的行为
485人看过
-
违法行为的内容和特点
405人看过
-
违反消防法规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241人看过
-
行医违法行为的范围及特点
260人看过
-
违反劳动法讨薪行为的特征
148人看过
-
哪些行为会违反消防法规?
91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国防法规有哪些特有特点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7-19(一)国防法规有以下特有属性: 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2、内容公开的相对性; 3、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4、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法律规定。 (二)
-
违反正当防卫的行为构成要件和特征是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1-10-21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以下5个要素才能构成正当防卫。一、原因条件不正当侵害现实正当防卫的原因必须是客观的不正当侵害。不法指令不允许的,以其侵权行为构成犯罪为条件。对于精神病人所做的侵权行为,一般认为可以实施正当防卫。二、时间条件违法侵害进行违法侵害时,可以给合法权益带来威胁性和紧迫性,使防卫行为合法。非法侵权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非法侵权者开始实施侵权行为时开始,但非法侵权的现实威胁非常紧迫,
-
违反的违反的行为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8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进行保险欺诈活动,应承担什么责任(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未发生保险事故而谎称发生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三)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人身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五)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
-
-
违反预防腐败工作规定的行为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13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预防腐败工作有权提出意见、建议,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腐败行为有权控告、举报。举报可以采取书面、电话、网络等形式,提倡实名举报。对实名举报的,受理单位应当优先办理,及时回复。受理单位应当公开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或者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受理控告、举报线索以及因职务行为接触控告、举报线索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举报人和举报内容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受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