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抗力怎样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根据该项法律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可预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突发事件。总的来说,不可抗力具备不可预见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克服性三大特征,缺一不可。
二、不可抗力的例外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不能适用不可抗力:
1、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因此,出现上述情形之一的,不得因为发生不可抗力而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三、不可抗力的具体情形
不可抗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海啸、火灾等,因自然灾害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应使当事人被免除合同责任。
2、政府行为。它是指当事人的合同订立以后,政府当局颁布新的法律、政策、行政措施而致使合同不能履行。当然,对政府行为的外延必须作限制性解释,所谓政府,仅指那些具有行政规章制定权、实施权的政府部门,如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省政府、市政府等,而不包括各级政府下设的局、处、科、室进行日常工作颁发的文件。
3、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是指一些偶发的事件阻碍合同的履行,如罢工、骚乱等。这些事件是社会中人为的行为,但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在订约时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也可以成为不可抗力的事件。
-
如何界定不可抗力的范畴?
429人看过
-
施工受不可抗天灾怎么赔偿,不可抗力因素的界定
174人看过
-
怎样判定不可抗力因素
408人看过
-
武清延期交房不可抗力如何界定
217人看过
-
招标投标中的不可抗力要如何界定
270人看过
-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不可抗力如何界定
278人看过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且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期履行的客观现象。 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海啸等。 (2)政府行为。... 更多>
-
招标投标中的不可抗力如何界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3-03-03我国的招标投标法并没有不可抗力的相关规定,而且招标投标过程中因合同尚未成立,因此也不存在违约责任的问题。 事实上,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某投标人,投标后在评标过程中,拟用于该投标项目的主要施工设备、测试仪表因发生了洪水,很多施工设备、仪表被毁,现存的仪表设备无法满足招标项目的要求,无奈之下该承包商只好申请撤回投标。
-
怎样才能约定不可抗力的效力福建在线咨询 2023-05-06合同当中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原则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在合同内容中,且不可抗力的情形需要满足法律规定,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
-
不可抗力和可抗力的区别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2区别: 1、概念不一样。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可抗力是指能预见、能避免并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法律后果不一样。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属于法定解除合同情形,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等;而在可抗力情形下违约的需要支付违约金等。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
-
2022年不可抗力与可抗力区别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28区别: 1、概念不一样。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可抗力是指能预见、能避免并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2、法律后果不一样。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属于法定解除合同情形,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等;而在可抗力情形下违约的需要支付违约金等。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
-
因不可抗力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不可抗力或者不可抗力而致致损害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07当事人因不可抗力而耽误《条例》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品种保护办公室指定的期限,导致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最迟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可以向品种保护办公室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请求恢复其权利。当事人因正当理由而耽误《条例》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品种保护办公室指定的期限,造成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向品种保护办公室说明理由,请求恢复其权利。当事人请求延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