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被判过缓刑的,如果符合缓刑适用的条件的,还是可以再判处缓刑,我国刑法没有规定缓刑适用的次数限制。即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的,可以判处缓刑。
一、醉驾后从什么时候可以申请缓刑
如果醉驾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就可以被判处缓刑。适用缓刑的条件具体如下: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二、醉驾酒精含量超过200,能争取到缓刑吗
醉驾酒精含量超过200如果符合缓刑适用的条件的,是有可能争取到缓刑的。即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的,可以判处缓刑。
三、交通事故罪不赔钱能判缓刑吗
根据法律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原判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且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是否宣告缓刑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节审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的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第七十四条【累犯不适用缓刑】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
有前科能缓刑判下来吗
428人看过
-
酒驾法院判下来了还有办法变缓刑吗
337人看过
-
判决书下来判有期徒刑十个月能缓刑吗
241人看过
-
醉酒驾驶判缓刑了开庭还能出来吗
154人看过
-
判缓刑判决书下来会马上放人吗
424人看过
-
判了缓刑涉案手机能拿回来吗
130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判刑后刑判决下来了还可以缓刑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08判刑后不可以缓刑。法律规定,缓刑全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一般在判决时同时宣告。因此,判刑后不可以缓刑。
-
缓刑几年能判下来?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2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时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3年的情况下,若其中一罪有判处缓刑的量刑,应附加吸收原则,使缓刑不再执行)、拘役,3年以
-
缓刑判过了还犯罪能判缓刑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11-04被判管制的犯罪分子是不能适用缓刑的。 对象条件: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 (1)所谓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就宣告刑而言,而不是指法定刑。 (2)对被判处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的,不能适用缓刑。 (3)如果一人犯数罪,实行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也可以适用缓刑。 (4)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符合缓刑
-
判决书下来后能办理缓刑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24是一种刑罚裁量方式,指的是对触犯刑法并经审判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若被判处、三年以下,同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风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以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制度,缓刑期间需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否则可能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
老公被判了缓刑,还带了手表,缓刑手表可以取下来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08缓刑带的手表可以离开身体,但不能离开太远,也不能太久。必须能确定个人位置。 《刑法》 第七十五条【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