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一般是一年,从本人或者本单位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原因仲裁时效中断的,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再继续计算。
一、不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是多久?
不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仲裁时效是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是从辞职之日算
一般是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人身侵害或发生争议开始计算,拖欠工资问题是从离职之日开始计算。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三、劳动纠纷的申诉期有多长
劳动纠纷的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损害之日起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因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等原因而中断的,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
劳动仲裁是否主动审查仲裁时效
446人看过
-
社保是否可以在劳动仲裁中补交?
59人看过
-
物业社保劳动纠纷是否能够仲裁
447人看过
-
哪些属于劳动仲裁范围,社保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仲裁范围
170人看过
-
申请劳动仲裁裁决能否重新审理
248人看过
-
劳动仲裁在社保局还是在劳动局
433人看过
-
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公司不予缴纳社保, 劳动仲裁委员会是否会受理新疆在线咨询 2022-01-20是的,应当缴纳。 保险应当以实际收入为基准缴纳.用人单位应当在员工入职日开始为员工缴纳全部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不缴纳保险或不足额缴纳保险属于违法行为,你可以要求单位补缴或作相应经济补偿。否则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单位没有缴纳保险未超过1年的,那么员工可以要求补缴;未缴纳保险超过1年的社保局就无法办理补缴了,员工只能要求单位支付相应经济补偿。 如果是单纯
-
劳动仲裁社保局查社保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51、2008年申请仲裁,接受单位“私下和解”是“接受双方调解”还是“撤诉”? 既然“仲裁后裁决单位补发工资”不可能“不给出具裁决书”的。你确定是“裁决”了还是其他? 3、“第三次又找劳动局仲裁委员会,重新写了申请仲裁书,要求补缴社保”,你没有提“没有补发工资”吗?单单社保问题,劳动仲裁可以不受理,因为你们双方已不存在劳动关系,切过了追溯期了。法院也不能受理的。只能向社保部门投诉。
-
2022年社保缴纳问题是否是劳动仲裁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20社保缴纳问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
2022年劳动仲裁二审是否是终审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211、我国对劳动纠纷实行“一裁两审制”,即发生劳动纠纷后,应当现由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所以二审是终审。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一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
-
缴纳社保金能否申请劳动仲裁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3关于缴纳社保金的争议是能够申请劳动仲裁的。以下争议为劳动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