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造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属于什么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4 15:13:17 468 人看过

贬损他人人格及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在公共场合散布虚构的事实,对他人人格或名誉造成重大影响和伤害的应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一、网络诽谤怎么处理?

遭遇网络诽谤的,应这样处理:当事人可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后向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造谣会判刑多久

造谣判刑多久,需要根据情节进行确定。分别是:

1、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诽谤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3、诽谤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诽谤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三、短信信息威胁可以立案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是没有短信威胁恐吓罪的,通过短信的方式恐吓他人构成犯罪的,可以按诽谤罪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1日 23:0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责任年龄相关文章
  • 到处捏造事实损害名誉怎么证据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单位处分,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四)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原告名誉权的证据。(五)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
    2023-04-01
    396人看过
  • 什么是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
    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捏造事实,是指捏造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事实或者犯罪事实,即根本不存在的、可能引起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强加给被诬陷者,以使被诬陷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处罚。如果捏造的不是违反治安管理的事实或者犯罪事实,而是一般的生活等问题,则不构成本行为。诬告,是指向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诬告是手段,陷害是目的。如果没有告发,其陷害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向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告发是构成本行为的前提。诬告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必须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诬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有署名的、有匿名的;有直接向司法、公安机关诬告的、有向有关单位诬告的。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可能导致司法、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治安违法责任的,就是实施了诬告行为。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
    2023-06-11
    229人看过
  • 污蔑造谣损害他人名誉
    法律综合知识
    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进行诋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属于诽谤罪范畴。若构成该罪行,通常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惩罚。诽谤罪所侵害的权益与侮辱罪相似,都是对他人人格尊严及名誉权的侵害。此种犯罪的针对对象必须为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06
    185人看过
  •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是哪些罪
    损害他人名誉的,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捏造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诽谤除捏造事实外还要将该捏造的事实进行散播,散播包括使用口头方法和书面方法。捏造事实的行为与散播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如果只是捏造事实与个别亲友私下议论,没有散播的,或者散播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捏造的虚假事实的,都不构成本罪。本罪是故意犯罪,诽谤行为针对的也必须是特定的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4-27
    493人看过
  • 损坏他人名誉赔偿标准是什么,损坏他人名誉罪判几年
    一、损坏他人名誉赔偿标准是什么损坏名誉赔偿标准如下:1.从侵害情节来考虑。2.从受害人的谅解程度考虑。3.从加害人认错态度考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二、损坏他人名誉罪判几年损坏他人名誉一般构成侮辱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3-24
    284人看过
  • 网络诋毁他人名誉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一、网络诋毁他人名誉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网络诋毁他人名誉属于违法行为,法律规定,每个自然人是享有名誉权的。在网络上对他人的诋毁,实际上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二、个人名誉权包括哪些个人名誉权包括名誉维护权,即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有恶意贬损或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名誉利益取得权,即名誉权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名誉从事活动,并享有因此获得的合法利益;名誉保有权,即使自己的社会评价不降低,不丧失,以及改善和提高自己社会评价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
    2023-09-14
    224人看过
  • 捏造不存在的事实属于什么罪
    捏造不存在的事实涉嫌诬告陷害罪、虚假诉讼罪。捏造虚假的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给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是指行为人虚构、臆造根本不存在,与真实情况相悖的事实情况,既可以是完全捏造,毫无真实成分,也可以是存有部分真实成分,部分捏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2024-05-04
    346人看过
  • 捏造属于诽谤罪吗
    法律综合知识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明确规定,实施捏造事实、进行诽谤他人的行径,均应视为构成诽谤罪。具体来看,所谓诽谤罪乃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或其他不当方式,肆意公开嘲讽、抨击他人,或者通过虚构事实、散播谣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且情节严重的恶劣行为。若此类行为之影响超出特定程度,被认定为构成犯罪的,则当事人将有可能承担起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相应刑事责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通常情况下属于自诉案件,即只有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及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受害者才有资格提起诉讼。若诽谤行为通过信息网络得以实施,受害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因证据收集困难,人民法院亦有权请求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2024-08-09
    263人看过
  •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在网络上散布应当如何定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2013年9月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捏造损害他人名誉事实或者将信息上涉及他人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事实,在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他人、指使人员在网络上散布,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五百次以上,或者造成被害人或者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二年内曾经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具体到本案,刘二、张三、李四、王五捏造并在网络上发布吴大侵占单位财产事实信息,构成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之事实,该信息被点击、浏览超过五干次,被转发超过五百次,并致吴大之妻精神失常,符合“情节严重”之要求,具备了诽谤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应当以诽谤罪定罪量
    2023-06-12
    127人看过
  •  怎样避免损害他人名誉的违法行为?
    在我国,公民和法人都有名誉权这一基本人身权利。然而,捏造事实、虚构事实来伤害他人名誉权属于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停止侵害行为和恢复名誉等。我国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之一是名誉权。自然人拥有名誉权,而法人也享有名誉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捏造事实、虚构事实中伤害他人名誉权是属于侵权的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例如要赔偿损失、停止侵害行为、恢复名誉等。捏造事实、虚构事实伤害他人名誉权是哪种违法行为?捏造事实、虚构事实伤害他人名誉权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对受害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受害人的名誉受损,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虚构事实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诋毁他人名誉的,处三年以
    2023-11-10
    259人看过
  • 行为名称:明知无罪却捏造罪状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批捕了明明是冤案咋办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案件属于冤假错案的话,那么在法庭上可以进行刑事辩护。刑事辩护可以由被告和律师一起来进行相关的辩护,证明自己的清白。刑事辩护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该制度扎根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判决有罪之前,被推定为无罪,而享有辩护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程序,通过充分行使辩护权,与追诉机关进行平等对抗,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该制度对于完整诉讼结
    2023-07-14
    465人看过
  • 传播他人隐私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违法行为吗
    传播他人隐私不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违法行为,而是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一、学校表白墙违法么学校表白墙挂人有可能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二、长期被人恶意辱骂如何维权当事人若被人长期恶意辱骂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进行维权,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要求其做出赔偿。《民法典》规定,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2023-06-23
    226人看过
  • 诽谤罪是否定义为故意贬损他人人格的行为
    诽谤罪并非仅仅表现为恶意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其更为广泛地包括了故意捏造并且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这些行为足以对他人的人格尊严构成损毁,对其声誉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且情节较为严重。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次以捏造事实进行诽谤的行为;捏造事实给他人的人格和名誉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因捏造事实而对他人的声誉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通过诽谤行为使他人精神错乱或者导致受害人自杀等极端情况。《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3
    399人看过
  • 如何界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罪名
    一、如何界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罪名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捏造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诽谤除捏造事实外还要将该捏造的事实进行散播,散播包括使用口头方法和书面方法。捏造事实的行为与散播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如果只是捏造事实与个别亲友私下议论,没有散播的,或者散播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捏造的虚假事实的,都不构成本罪。本罪是故意犯罪,诽谤行为针对的也必须是特定的人。二、网络谣言转发超多少次可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
    2023-12-21
    215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咨询
    •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散布侵犯他人名誉、故意贬损他人名誉行为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15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a、行为人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诽谤。 b、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
    • 损坏他人名誉属于犯罪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3-10-21
      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如果成立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还要注意,诽谤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当事人不去刑事自诉,不构成犯罪。
    • 什么是诽谤罪,诽谤罪的犯罪客观方面,什么是捏造贬损、故意贬损?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2-27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
    • 捏造事实损害名誉如何处罚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03
      损害他人名誉的,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 被别人恶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名誉,造成他人名誉严重后果,怎么维权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5-06
      答: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因诽谤引发的责任有三种:一是民事责任;另一种是刑事责任;第三种是治安行政处罚责任。你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如果该人捏造事实诽谤你的行为,已造成你人格、名誉严重损害或在你周围造成恶劣影响的,你可收集相关证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该人刑事责任;对不构成犯罪的,你也可向相关公安机关反映,要求追究该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