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是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2 08:16:00 130 人看过

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是2018年。具体内容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是哪一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的是2018年宪法修正案。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3日 14:1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宪法宣誓在我国哪一年写入宪法?
    宪法宣誓在我国是2018年写入宪法的。具体是在2018年2月24日,第10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把宪法第27条增加了一款,这个条款就是宪法宣誓。宪法宣誓在我国哪一年写入宪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022-06-30
    449人看过
  • 生命权是我国宪法第几条规定的
    一、生命权是我国宪法第几条规定的?我国现行《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以及其他章节中均没有明确规定生命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条【生命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二、生命权的意义有哪些?1、生命权是以自然人的性命维持和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2、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而法律意义上的生命仅指自然人的生命,是人体维持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活动能力。生命是不可以替代和不可逆转的,是人得以存在的体现,是公民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3、生命对于人的根本利益,使得维护人之生命安全成为法律的根本任务之一,反映到民法上,便是确认和维护自然人的生命权,保障生命不受非法剥夺,保障生命在受到各种威胁时能得到积极之维护,从而维护人的生命活动的延续,保障公民最高人格利益。4、生命权是自然人的一
    2024-01-20
    316人看过
  • 国歌写入宪法的时间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久田汉被平反昭雪。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一款有关国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23-06-03
    276人看过
  • 宪法宣誓在什么时候写入我国宪法
    2018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也就是宪法宣誓。所以,宪法宣誓制度是在2018年2月24日设定的。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的法律制度。这次修改宪法,在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对宪法宣誓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宪法宣誓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另一方面,能够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其次,宪法宣誓有利于提高宪法的权威,加强宪法的实施。通过宪法宣誓,可以极大地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内心确信,做到“心中有宪法”、“宪法在心中”,激励他们忠于和维护宪法,树立对宪法的敬
    2024-04-21
    357人看过
  • 什么时候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中共十五大写入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西方宪政与依法治国的区别西方宪政与依法治国的区别如下:1、理论基础和宪法理念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宪政”思潮的理论来源。这就意味着,鼓吹西方“宪政”就必然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照一些西方宪政国家认可的所谓“宪理”,将个体基本权利保障条款确定为宪法的核心条款,这就需要边缘化乃至废除我国现行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性条款。2、政治主体和利益主体上的差异。在自由主义和宪政理论看来,社会中并非由阶级和人民构成,而只是诸多利益不同的群体、团体、阶层或个体。为解释个体权利的来源,自由主义不得不援引神权或自然法理,认为上帝或自然法赋予了每个
    2023-07-22
    291人看过
  • 我国的宪法是不是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宪法是不是法律?宪法是法律,而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constit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二、审议历程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3-03-30
    375人看过
  • 我国拟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拟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据新华社电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适时在作草案说明时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为此,有必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决定草案指出,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草案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每年12月4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2023-05-29
    293人看过
  •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又称八二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这部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八二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这部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
    2023-08-08
    340人看过
  • 建立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论基础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已经公布,《决定》中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对宪法宣誓,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制度,大多数国家在宣誓时都会对宪法宣誓,很多国家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地方的重要领导人也要在就职前对宪法宣誓。四中全会提倡的依宪治国,提高宪法的权威,建立对宪法的宣誓制度,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还非常必要。首先,我国宪法是授权性的。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成、权力和义务的划分,国家和公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宪法为公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权力,政府必须保护和尊重公民的权利,因此承担宪法义务的主体应该是国家与政府机构,而不是公民个人或私人机构。既然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由宪法授予,那么公职人员在就职宣誓时必须宣誓遵守和效忠宪法和法律,否则权力就要被收回;其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权力都属
    2023-06-06
    122人看过
  • 宪法的依宪治国具体是什么
    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宪治国做出了重要的论述。“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2023-06-03
    437人看过
  • 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吗?
    宪法是基本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法律的一种,是最根本的法律。比普通法律的效力更高。普通法律要以宪法为原则。宪法的作用:1、巩固国家政权;2、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3、调整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对自己的经济基础起着影响作用;5、宪法促进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6、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7、我国宪法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转化成为国家意志,由国家的力量予以推行,得到实现。这是我国宪法最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2024-04-23
    103人看过
  • 我国现行宪法是共有几部修正法
    宪法修改又称“宪法修正”,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或社会实际需要的内容而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加以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宪法创制活动。我国分别在1975、1978、1982年对宪法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即现行宪法,并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1988年修改宪法意味着承认私营经济,主要就是为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1993年修改宪法意味着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被明确写入宪法,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也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1999年修改宪法意味着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而这也为后来“人权”入宪打下了基础。2004年修改宪法意味着“人权”入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再加上同时修改的征地补偿入宪、私有财产入宪,更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
    2023-08-08
    427人看过
  • 在我国制宪权主体是谁?
    在我国制宪权主体是人民。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我国宪法制定的主体是人民。而制宪机关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体人民享有制宪权,是制宪主体,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享有制宪权,而是制宪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七)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八)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九)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十)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
    2024-04-18
    148人看过
  • 依法治国几年写入宪法
    法律综合知识
    依法治国1999年3月15日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司考真题答案解析(2015-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D.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B说法正确。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2023-07-24
    292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12
      1954年宪法以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称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54年3月23日,宪法草案初稿第五十条规定:(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或者自治省、中央直辖市;(2)省、自治区或者自治省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较大的市分为区。附录相关: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
    • 国歌是哪年写入宪法的?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2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一款有关国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和聂耳合作的这首歌作为国歌的地位,终于得到了中国宪法文本的正式确认。
    • 国歌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云南在线咨询 2021-08-28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田汉因被诬陷为曾叛变投敌,
    • 我国宪法主体是哪些宪法主体有人知道吗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6
      1、制宪机关是指一国有权制定宪法的国家机关,制宪机关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并且是拥有制定宪法的权力的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标志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2、制宪主体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在我国,人民是制宪主体,只不过是间接行使该项权力而已。
    • 我国国歌写入宪法是哪些时候,非常感谢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30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一款有关国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和聂耳合作的这首歌作为国歌的地位,终于得到了中国宪法文本的正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