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害名誉权作品有特定的指向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8 16:44:49 464 人看过

侵害名誉权作品必须有特定的指向,就是说所涉及的受害人能够被公众辨识、指认。如果新闻作品并非指向特定的个人,那么就不会有受害人,当然就不存在侵害个人名誉权的官司。所谓特定指向,一是作者明确有所指向,二是相对人明白指的就是自己,三是公众理解指的就是某人。其中,第三项即可以指认是最主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第三人知道,就不可能造成对其社会评价的降低,也就不可能构成侵权。有特定的指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在作品中作者直接指明受害人的姓名、身份等,二是受众通过作品的内容可推导出具体受害人的身份。

作者明确有所指的侵害名誉权,这是最容易判定的新闻侵害名誉权形式,也是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下的畸形产物。在这类新闻侵权作品中,作者明确指出了所报道的对象,指名道姓地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伤害,从而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比如前文提到的盛学友案,涉讼文章《人生败笔——有偿新闻报道把盛学友送进监狱》在标题中就指出了盛的姓名,指向之明确是不言而喻的。

可推导出所指的侵害名誉权,固然,名誉权的被侵害人须为特定人,然无须指定为某某,即以头一个字或别名绰号或联合数字与其他事实结合,而可知其为何人,亦为不可。这就是说,即使作者没有具体点出被报道者,但因为受众可以从相关新闻要素比如对背景、环境、特定时空等的描述中推导出被报道者的有关信息,使之得以被指认,这同样会构成新闻侵害名誉权。1989年胡冀超、周孔超、石述成诉刘守忠、《遵义晚报》社侵害名誉权案就是这类侵权在早期的典型案例。在这类侵权行为中,只要受害人被确认,侵权行为就成立了。但是在新闻作品中,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特定的被批评的群体对象,因为缺乏可指认的特定对象,所以就不能构成侵权,切忌对号入座。

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指向的若是特定的死者是否造成名誉侵权问题。从民法理来讲,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利,是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只能由活着的人享有,死者因为不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不享有名誉权的。可是,实践中因为对死者的名誉造成损害,新闻单位败诉于死者近亲属的案件说明,在我国法律体系下,死者的名誉是受到保护的,对死者名誉造成损害,同样要受法律制裁。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规定可以认为是在某种程度上确认了这一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3日 01: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名誉权相关文章
  • 新闻报道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条件包括哪些?
    一、新闻报道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条件包括哪些?1、新闻报道所指向的主体是特定的。必须是定向特指具体的法人,才有可能对法人名誉权构成侵害。如果报道所指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或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对法人名誉权无法构成侵害。2、新闻报道的内容扭曲事实或违背法律禁止报道的情形。具体包括:报道中所引用的主要事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由于新闻从业人员受专业知识或自身素质所局限,虽然引用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一致,但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报道的内容基本属实,但在措辞和文句中含有侮辱、诽谤、贬损法人人格的内容,并造成了不良后果;揭露企业隐私、暴露法人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等。3、报刊社和作者的主观上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对于新闻报道,由于作者的文学素养、生活阅历、自身素质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对于事物的主观看法也可能与他人存在差异,因此,作者只有主观上故意或者在主要事实上存在严重失实的情形,才能认定为侵权。二、名誉权都
    2023-06-19
    372人看过
  • 名誉权的侵权表现: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侵犯他人名誉权,主要是想达到降低对方社会评价的目的。侵权人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受害人可以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损失。而从名誉权侵权的表现形式来看,如果
    2023-08-17
    439人看过
  • 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侵害名誉权案件中,受害人名誉受损的结果必须是因为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造成的,要求报道内容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损害结果并不是侵权行为造成的,当然就没有理由让行为人承担责任。但同时要注意到,新闻活动中产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有时候不仅是由新闻记者或新闻媒体本身造成的,还有其他因素参与。这主要指新闻源方面的因素。对于新闻源的法律责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这就是在所谓的一果多因中,寻找出直接(
    2023-06-08
    96人看过
  • 新闻侵犯名誉权要怎么追究
    一、案情原告张某系某县乡村医生。2011年2月27日,案外人冯某在原告处就诊后,服用了原告开出的中药,后冯某于2011年3月初死亡。被告某电视台依据群众举报,经采访案外人冯某家属及群众后,制作了《夺命的祖传秘方》的电视节目并公开播出,并认为冯某系因为服用了原告张某的中药致死。原告张某认为被告的报道严重失实,侵犯了其名誉权,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判令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5万元,并在侵犯原告名誉权相同的时间点公开向原告作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二、审判一审法院认为,被告在没有相关部门认定结论以及司法鉴定结论支撑下,即在新闻报道中作出案外人的死亡与原告的诊疗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认定,被告对所涉当事人的姓名没有进行技术处理,并将原告的住所及执业证件予以曝光。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被告负有过错责任。原告要求被告在侵权行为同等范围内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但原告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过高,
    2023-04-12
    117人看过
  • 一般新闻侵犯名誉权的理论分析
    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参政议政,进行舆论监督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中,**传媒是公民舆论集散地和代言人,肩负着舆论监督的任务,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法律上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不仅是**传媒实现社会责任的基本前提,更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从法理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涉及新闻媒介侵犯个人名誉权的案件是一种公权和私权的较量。发表在**传媒上的由公民言论所形成的舆论批评和监督是以维护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属于公法范畴,具有宪法权利的优先地位;而名誉权是人身权利,属于私法范畴。我国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要件主要有:(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实施存在,即客观上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受到了贬损,主要包括名誉贬损、精神贬损、财产损失;(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美国普通法意义上的新闻诽谤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存在诽谤性陈
    2023-06-13
    232人看过
  • 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如何处理?
    一、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如何处理?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且对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赔偿损失;(八)支付违约金;(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赔礼道歉。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哪些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
    2023-04-13
    212人看过
  • 民法典的作品侵害名誉权是什么
    一、民法典的作品侵害名誉权是什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二、作品侵害名誉权情形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受理。(1)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有审查义务而未履行该义务造成转载作品侵害他人名誉的,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行为;(
    2023-06-19
    259人看过
  • 转载作品侵害名誉权的鉴别方法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自身特征的社会价值享有的获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保护。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人侵犯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受理。1、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有审查义务但未履行义务导致转载作品侵犯他人名誉的,可以认定为侵犯名誉权;2、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在作品被认定侵犯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侵犯他人名誉权后,仍被转载,属于侵犯名誉权。(1)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转载的作品构成侵犯名誉权,以忽视审查义务或者故意转载侵权作品为条件。(2)转载传播者在下列情况下侵犯名誉权:恶意转载和传播已发表的侵权报道;转载的文章中有明显的侮辱性语言或其他虚假内容,但转载者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异常心理或取得其他效果而转载。网络转载作品须按规定支付报酬据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社、期刊社、网络服务
    2023-07-05
    366人看过
  • 侵犯新闻传播中的名誉权怎么处理?
    一、侵犯新闻传播中的名誉权怎么处理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例如: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如果侵犯名誉权触犯治安管理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罚款、行政拘留等;侵犯名誉权构成犯罪的,按侮辱罪、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同时,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二、侵犯名誉权的公平分担
    2023-04-13
    240人看过
  •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抗辩原则是什么?
    一、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抗辩原则是什么?(一)内容真实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行为人能证明自己的主要言词是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就可以被免除侵害名誉权的责任,但是如果发生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的竞合,则不能以此作为抗辩事由。(二)正当行使权利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是指根据法律的授权或有关规定,在必要时因正当行使权利而有损他人的名誉的行为。其首先要有合法的授权或依据法律规定享有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其次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是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的申诉、控告或检举行为等。即使该公民反映的情况不完全真实,或者仅是一种怀疑,也是正当行使权利。但如果出于诬告陷害目的,四处诽谤,擅自向外传播,则另当别论。2、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即使其在会议上的陈述会损害某人的名誉,也不能构成侵害
    2023-04-13
    327人看过
  • 新闻报道避免侵犯名誉权怎么做
    在新闻报道当中最好进行化名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一)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指因为违法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的财产利益或者人身利益遭受损害的客观事实。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主要包括因为违法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名誉损毁、精神或财产上受到损害。精神损害往往是直接受到的损害,财产损失则是因精神损害引起的财产上的损失,也成间接损失。这两种损害,有时同时具备,但更多的时候只具备精神损害。但是,这两种损害,不论是同时具备,还是只有精神损害,具备其中之一者,既造成了损害的事实。(二)行为具有违法性。名誉权是公民维护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对于公民的名誉权任何人都负有法定上的不作为义务。只有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以积极的作为方式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其侵害行为才具有违法性。《民法典》规定,禁止使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权。因此只要有人用侮辱,诽谤等方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了损害,就是违
    2023-04-16
    79人看过
  • 新闻侵权指什么
    新闻侵权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从而侵犯别人的合法民事权利,依法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主要表现为侵犯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著作权。名誉是指公民在道德、声誉、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新闻指责公民有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以虚假或攻击性的内容损害公民的名誉,构成侵犯公民的名誉权。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网络是一个分散的、宽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网上侵害他人名誉、侵害他人隐私、侵害他人肖像,以及侵害他人著作权等几个方面。(一)网上侵害他人名誉权网络名誉侵权是经常性的网络新闻侵权形式。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应当受到社会公众给以公正评价的权利,以及要求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致使社会公众对自己造成不公正评价的权利。[5]网络名誉侵权初步具备口头诽谤的一些特点外
    2023-07-21
    232人看过
  • “假照片”引燃首起新闻名誉侵权案
    新闻记者》被索赔50万一张假照片,广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新快报》和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所属的《新闻记者》最终闹上了法庭,《新快报》索赔50万元。据悉,这是我国首起因新闻打假引发的媒体告媒体的新闻名誉侵权案件。去年11月12日,《新快报》刊登图片《石家庄积雪比人高》,但很快有网民发现屋顶积雪很厚的照片涉嫌剽窃造假。随后,2010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刊登了题为《2009年十大假新闻》的文章,把包括《石家庄积雪比人高》等10多家媒体的10篇报道列为“2009年十大假新闻”。新民网转载了该文。此后,《新快报》在国内多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这张照片当时只是“误用”,《新闻记者》仅凭网民的言论就断定《新快报》‘故意剽窃造假’,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2023-06-07
    152人看过
  • 怎么从新闻报道的内容看有无侵犯名誉权
    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报道事实,若新闻报道有违客观事实,则存在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事实。其中,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擅自所作的认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事实。所谓客观事实,是指哪些已经发生或者确定将来发生的事实;所谓因果关系是指客观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即一事实是另一事实的必然原因或者确定结果。一般而言,客观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和判断标准方能作出认定。当然,任何人均可能对客观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内心确认,但内心确认没有外化以及公开表示前,不会构成侵犯他人名誉的事实。侵犯名誉权的答辩状内容和格式侵犯名誉权的答辩状的内容有:标题、答辩人的基本情况、写明答辩事由等。答辩状是被告(人)、被反诉人、被上诉人、被申请(诉)人针对起诉状、反诉状、上诉状、再审申请(诉)书的内容,在法定期限内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回答和辩驳的文书,是诉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2023-08-17
    288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名誉权
    词条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名誉权
    相关咨询
    • 新闻作品侵害名誉权的,如何确定赔偿责任?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20
      新闻作品侵害名誉权的,人民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当根据新闻作品社会影响程度、侵权的后果、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的主观过错程度、事后采取的新闻补救措施等方面综合确定。原告可以提出的赔偿请求包括生产销售的实际损失、诉讼成本(调查取证费用、公证费、律师费)等,原告中的自然人还可提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 何谓“新闻侵害名誉权”?
      广东在线咨询 2023-06-13
      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生活、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以及这种社会评价给公民带来的精神享受。“名誉的核心是社会评价。”这是理论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但是关于什么是名誉权,目前我国的法律没有明确定义,有关名誉权的诉讼也只能参照一些法学专家的意见。王利明先生认为:“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王小能先生认为:“名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就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
    • 名誉权新闻侵权责任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8-30
      1、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式,也包括损害赔偿和非财产性责任方式。 2、其中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损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这几种。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非财产性责任的运用极为普遍。所谓停止侵害,即新闻侵权行为正在进行或者仍在延续时侵权行为人要终止侵害行为,新闻侵权行为已经发生且尚未停止,继续造成损害的,受害人
    • 侵害名誉权的“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具体指什么?
      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13
      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存在一些差错也在所难免,故新闻报道中出现一般性的失实,可不作侵害名誉权处理。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严重失实并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 不实报道侵害了名誉权,新闻报道构成侵害名誉权怎么办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16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候,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那么当公民的名誉权被侵害后,可以要求侵害人立即停止侵害,并且澄清事实,说明自己侵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还被侵害人一个清白,另外,还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果给被侵害人造成了精神伤害的,还可以要求被侵害人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人拒绝赔偿,拒绝赔礼道歉的,被侵害人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侵害人还给被侵害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的,触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