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欺骗手段签订协议有效,但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医疗欺诈的责任
1、民事责任
首先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担当调整医疗欺诈行为的大任,就目前我国当前立法现状来看同医疗欺诈涉及最多的是《民法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军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典的规定。
2、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无疑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直接对医疗欺诈行为人课以重罚,从剥夺自由到可能的生命权剥夺,由于欺诈是一种民事术语,《刑法》没有直接规定医疗欺诈的罪名,根据罪行法定,医疗欺诈只有严格符合相关转化型犯罪的规定和为口袋型罪名包容才可适用。具体有一下几点: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合同诈骗罪、虚假广告罪等。
3、行政责任
以医疗行为过程来看,从开始的接待宣传、诊断、治疗和收费到出院,会涉及到一下各种不同行为,对不同医疗欺诈行为均有行政处罚处理。
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的,《广告法》第37条、第38条规定行政机关给予发布者处罚。虚假诊断、证明或治疗: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6条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4、关于消法的适用
医疗行为具有特殊性,在医患关系中,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使得医疗工作人员占据绝对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对疾病的关切更凸显这一群体的弱势地位,对医护人员的强烈依赖更是难以保证医患之间的公平。
医疗器械夸大疗效要分情况才能判断是否属于诈骗。如若只是单纯的夸大疗效那么一般优先适用行政处罚特别法《广告法》。因为该法规定医疗器械广告不得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劳动合同欺诈是否会导致无效判定
360人看过
-
能否撤销因欺诈签署的合同
193人看过
-
欺诈行为是否会导致合同无效
403人看过
-
未成年人签署房屋买卖合同是否会被认定无效
481人看过
-
无效合同是否属于欺诈合同
73人看过
-
被欺诈签署租房合同怎么处理
93人看过
医疗欺诈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行为的过程中,故意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患者产生错误的认识而接受其医疗服务的行为。 医疗欺诈行为,可以向卫生局进行投诉。如果遇到医疗诈骗,如果数额较大,应当报警处理。... 更多>
-
被法院判决欺诈合同无效的行为有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1-10-31因欺诈订立的无效合同的条件是: (1)欺诈者主观上有故意。 (2)欺诈者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 (3)被欺诈者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并以错误为意思表示。 (4)欺诈订立的合同损害了国家利益。
-
合同欺诈是否能认定为无效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10所谓欺诈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订立合同的行为。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属于可撤销合同,合同在未被撤消以前仍然有效。 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实现。但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则应由权利人自由决定。法律允许当事人在撤销与变更、是否撤销问题上自行选择和自主决定。人
-
劳动合同被欺诈签署,如何维权?上海在线咨询 2024-11-23在下列情形下,合同具有可撤销的特点:当涉及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时,相关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另一方面,如果一方利用欺诈手段,致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作出民事法律行为,那么受害一方就有权依照法定程序,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对该合同进行撤销。如果你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在签订合同时,对方采取了诱导欺骗的方式,那么你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交诉讼申请或者仲裁申请。经过深入调查
-
合同约定是否签署生效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15合同签订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法律效应,但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合同约定与实际履行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 合同实际履行与签订时不一致时,以实际履行为准 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果双方当事人根据特定的需要,在劳动合同中对生效的期限或者条件作出特别约定的,那么当事人约定的时间或条件一旦成立,劳动合同即生效。生效时间不应早于签字时间。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生效时间的,以当事人
-
单位欺诈签署的劳务合同无法履行,如何维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27目前,公司欺诈行为和员工应对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对于以欺诈和威胁为基础的劳动合同,员工可以向相关劳动部门提出投诉,要求举行仲裁程序来解决问题。如果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产生纠纷,员工可以选择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争议。无论何种情况,求职者都有权前往相关公安局备案或投诉,寻求公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