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当得利民法典变动后具体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条【不当得利定义】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第九百八十六条【善意得利人返还义务免除】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第九百八十七条【恶意得利人返还义务】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第九百八十八条【第三人返还义务】得利人已经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二、不当得利的返还方式有哪些?
①原物返还,即当原物尚存时,应返还原物。
②作价返还,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则可作价偿还。
三、不当得利纠纷的诉讼状怎么写?
民事诉讼状
原告:姓名,民族,出生年月日,工作职务,居住地址,电话:
被告:同上(如果是单位要写明单位名称及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职务和姓名)
诉讼请求:----------------------------
事实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_人民法院
原告人: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_____(签章)
____年__月__日
附:
合同副本____份。
本诉状副本___份。
其它证明文件__份。
其实我国法律制度对不当得利已经规定得非常明确,得利人知道而且应当知道自己的取得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属于恶意得利,比如明知对方多给了钱还拒不退还的,得利人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
民法典规定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规定有哪些
457人看过
-
根据民法典规定不当得利有处罚吗
220人看过
-
不当得利是刑法还是民法典规定
244人看过
-
民法典不当得利法条依据有哪些条件
99人看过
-
民法典中不当得利是什么意思,不当得利的分类有哪些
489人看过
-
不当得利具体有哪些构成要件?
348人看过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
典当行不得有哪些行为?具体有哪些规定?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13典当行不得有下列行为:(1)从商业银行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2)与其他典当行拆借或者变相拆借资金;(3)超过规定限额从商业银行贷款;(4)对外投资。
-
不当得利民法典具体内容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06《民法通则》第92条不当得利第九十二条【不当得利】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相关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4月2日法(办)发〔1988〕6号)131.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
不当得利排除执行具体法规有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8不当得利只是承担返还的民事责任,不会判刑,但经人民法院判决,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民法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具体有什么广东在线咨询 2022-06-21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规定,拒不偿还不当得利
-
不当得利民法通则规定有哪些什么算是不当得利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07不当得利(dc)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