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原告败诉的,被告是不需要执行判决书,如果是被告败诉的,要返还获得的利益,不返还的,原告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执行开始方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死罪是怎么执行的
刑法上对于死罪的执行一般是通过枪决或者注射相关物质的方式进行执行,而执行的场所一般是监狱,而且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死刑立即执行判决后,10日上诉期可以上诉至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上诉到高院之后,死刑案件还需要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执行死刑命令,均由省高级人民法院交付原审法院即中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
可以提出不当得利的情况下强制执行吗
109人看过
-
失职罪在执行情况下如何判刑?
139人看过
-
告工行不当得利用户败诉
269人看过
-
不当得利产生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409人看过
-
不当得利败诉的后果
147人看过
-
如何在不服一审判决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235人看过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
不当得利原物损毁的情况下如何判决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31占有物毁损、灭失场合下,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善意占有人仅负有返还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的义务。同样地,不当得利关系中,亦应区分受益人的善意与否,确定不同的返还义务范围,如受益人主观上是善意的,其返还义务的范围应以现存利益为限,没有现存利益的,不再负有不当利益的返还义务;如受益人主观上为恶意,即使没有现存利益,也不能免除其返还所受不当利益的义务。事实上,这一结论,在比较法解释的
-
不当得利败诉怎么执行澳门在线咨询 2023-01-16如果是原告败诉的,被告是不需要执行判决书,如果是被告败诉的,要返还获得的利益,不返还的,原告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执行开始方式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
-
不当得利对方确有财产的情况下怎么执行?陕西在线咨询 2023-11-02一般法院会裁定中止执行,待被执行人获得新的财产或法院掌握被执行人新的财产线索后,方可恢复执行,作为申请执行人,要积极收集相关线索提供给承办法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裁定中止执行: (1)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执行人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的; (2)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3)
-
哪些情形下法院判决判不当得利?海南在线咨询 2023-05-241、法院认定不当得利的条件: (1)、一方受有利益; (2)、他方利益受到损失; (3)、一方受有利益与他方受损害之间须有因果联系; (4)、一方受有利益无法律上的原因。 2、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
-
盗窃现金不当得利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上海在线咨询 2023-03-24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一方受到利益,一方受到损失,受利益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合法依据比如:甲去银行取款,点钞票的点错了,多给了一万块,那么这个一万块就是不当得利,应该返还。盗窃的特征: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3、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不满16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