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一、员工迟到罚款合法吗
不合法。
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企业罚款权。罚款实质上是一种剥夺员工财产权的行政处罚行为,依据相关行政法律规定,只有法律授权范围内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没有罚款权。
从《劳动法》原理来说,劳动关系是强弱对比明显的法律关系,用人单位设置罚款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司法实践中,劳动仲裁委和法院也大都认为用人单位无权直接对职工进行罚款,企业的多数罚款均是无效的,职工有权不予支付或讨回。
二、对违纪员工处罚设定及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的有效管理有赖于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处罚权是规章制度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部分,用人单位处罚权的设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1、合目的性。企业设定处罚权的目的,应是保障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而不是基于其它目的,如为克扣劳动者工资、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侵犯劳动合同的人身权等等。
2、适当性。企业设定处罚权不仅要合法,还需要合理、适当,不能影响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更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为代价。如对违纪违规的员工进行罚款,企业虽然掌握着自由裁量权,一般来说,罚款的具体数额不得超过员工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且扣除罚款后的工资也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在仲裁或诉讼时,容易得到支持。
3、范围性。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措施和所期望的警示效用,企业的处罚范围也只能是规范劳动者在企业中从事生产、企业管理行为,不能随意扩大处罚范围。同时也只有劳动者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对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害,才应予以处罚,对十分轻微和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应该包括在处罚制度内。
4、限定性。用人单位设定处罚权,一般不要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这也是最容易引起劳动争议的企业行为。一旦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仲裁机构或法院就可以介入审查变更、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具有充分合理性。同时在实践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员工的流失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最大的成本支出,在该员工的表现不符合公司的期望值时帮助其改正错误,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5、明确性。用人单位设定的处罚要明确、具体,明确区分不同岗位一般违纪、较重违纪、严重违纪,对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确定不同的处罚,言词上尽量避免使用情节严重、情节恶劣等模糊性词语。如可规定:上班时间未经许可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可以给予口头警告处罚或给与一定的经济处罚等;对一般违纪给予口头警告,较重违纪给予书面警告,严重违纪可以做解除劳动关系,且两次一般违纪视为较重违纪,两次较重违纪视为严重违纪。等等。
-
迟到扣工资有法律依据吗
462人看过
-
迟到超半小时罚款两百有无依据
192人看过
-
迟到半小时以上罚款200有依据吗
220人看过
-
迟到早退扣工资法律依据是什么?
85人看过
-
推迟审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27人看过
-
疫情为延迟偿还贷款款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72人看过
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被处五十元以下罚款,被处人对罚款无异议的。 (二)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本法的... 更多>
-
-
有没有上班迟到的劳动法法律依据澳门在线咨询 2022-05-05劳动法没有规定劳动者上班迟到用人单位应当怎么处罚劳动者,但是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当然,公司的规章制度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
-
交罚款犯法怎么交罚款的法律依据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8-29刑事判决一般是罚金,不是罚款,当事人可以持票据到法院指定的银行交纳,罚金应当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如果期满还没有缴纳的,强制缴纳。
-
员工遇到迟到扣工资有什么法律依据湖北在线咨询 2021-11-03迟到按分钟扣工资是合法的。此外,用人单位应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工作迟到扣工资的要求和标准,并已公开告知员工,扣工资必须低于当月工资的20%;与上述任何一点相悖,迟到扣工资是违法的。
-
劳动法罚款依据湖北在线咨询 2022-04-221、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对员工进行罚款的,如果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的。 2、《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