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未遂没有因果关系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3 17:33:24 256 人看过

一、犯罪未遂没有因果关系吗?

1、犯罪未遂是没有因果关系的,犯罪未遂说明行为已经存在了,就是说因果关系的“因”已经存在了,结果还没有出现,就是侵害后果还未具备!

2、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问题,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既遂犯的处罚为参照,二是适当从宽处罚,即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刑事犯罪从轻处罚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法定的从轻情节有: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9、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0、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1、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2、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13、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14、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5日 06:4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未遂相关文章
  • 因果关系只存在故意犯罪中吗
    一、因果关系只存在故意犯罪中吗大家别误会啦,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说看你做了什么事儿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当你遇到那个倒霉的后果的时候,想要找出究竟谁应该为这个结果负责的话,那就得看看你之前干的那件坏事和这个结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故意犯罪后过失犯罪属于累犯吗过失犯罪行为并不符合累犯的认定标准,只有故意犯罪方能构成累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凡曾受过有期徒刑及以上严厉惩罚并已服刑期满或获得特赦者,在五年内再次触犯应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2024-07-26
    190人看过
  • 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三者关系如何
    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三者关系是:相同的刑事案件犯罪既遂的量刑比未遂和中止要高。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和犯罪中止三者关系如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n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2-06-30
    301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与犯罪未遂的关系
    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其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关系1、犯罪未遂的特征犯罪未遂主观特征的含义,是行为人造成特定的犯罪结果或完成特定犯罪行为的犯罪意志,因其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而未能实现,这是未遂客观上不齐备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反映。间接故意犯罪主观要件的特点,并不表现为一定要造成特定犯罪结果的犯罪意志,即不是希望、追求特定结果的心理态度,而是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所可能造成的一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放任的心理态度,即听之任之,发生与否都可以的心理态度。这样,行为人所放任的危害结果未发生时,这种结局也就是行为人放任心理所包含的。放任心理由其所包含的客观结局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所决定,根本谈不上得逞与否;得逞与否只能与希望的心理相联,即只能与追求特定犯罪结果发生或特定犯罪行为完成的心理相联。可见,间接故意犯罪在主观上不符合犯罪未遂所具备的主观特征。犯罪未遂的客观特征,就是着手实行犯罪后未齐备犯罪既遂的客观要件,具体看或
    2023-04-22
    70人看过
  • 片面共犯和结果有无因果关系?
    一、片面共犯和结果有无因果关系?片面共犯和结果当然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因为如果已经是共同犯罪,那么不管他算是片面共犯,或者是全面共犯,他只要构成了最终的犯罪结果,那么肯定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一)在《刑法》理论中,对于是否成立片面共犯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1、否定说:在实施共同犯罪以前,行为人之间必须具有犯罪联系,否则就不发生共同犯罪关系。2、肯定说:共同犯罪的观念,不以双方具有互相的犯罪联系为必要,认为全面共同故意与片面共同故意之间并不是主观联系有无的区别,而是主观联系方式的区别。(二)我国《刑法》认为,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实行犯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单方面帮助他人犯罪,他人不知道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才好。由于是帮助他人犯罪,比较起来,还是以从犯处理为宜。(三)片面共犯是全面共犯的对称。二个以上的行为人之间,主观上没有相互沟通,仅单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情况。例如,故意
    2023-04-13
    134人看过
  • 犯罪未遂有没有教唆犯?
    一、犯罪未遂有没有教唆犯?犯罪未遂有教唆犯,教唆犯是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二、教唆犯是共同犯罪人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社会危害性大。教唆犯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具有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教唆行为。也就是用劝说、怂恿、利诱、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罪意图,或虽有犯罪意图但不坚定的人,使他人接受自己犯罪意图,坚定犯罪的决心,以达到犯罪的目的。如果是对已经决定犯罪的人再用言辞鼓励,促其顺利实施犯罪,该种行
    2023-04-28
    83人看过
  • 存在没有未遂的犯罪吗
    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意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是未遂,如张三准备杀李四,但是举刀的时候听到警笛声,吓的扔下刀就跑了,这个就是故意杀人未遂。一般而言,过失犯罪没有未遂。因为过失犯罪,只有造成了这种结果,才构成犯罪,不造成这种结果,也不构成犯罪了。另外一种是举动犯,只要实施某种行为,那么就是犯罪既遂,不存在未遂的情况,常见的如传授犯罪方法罪,只要传授了,就构成犯罪。一、诈骗500未遂是犯罪吗是犯罪。只要是实施了诈骗行为,不管是既遂、未遂,都构成诈骗。未遂是已构成犯罪的一种形态,是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应该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
    2023-06-28
    197人看过
  • 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三者的关系
    一、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是处于不同的犯罪状态犯罪预备是为了实行犯罪行为之前准备工具、为实行犯罪创造条件。重点是着手之前;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了,也有了实行行为,但是由于主观以外的原因使得想要的犯罪结果没有实现;(重点是已经着手了,但是由于其他状况使得犯罪结果未得逞。)犯罪中止是在实行行为中,以为能够实现犯罪目的但不想实现从而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主要从主观上看)。当然有时犯罪中止还要求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别于是否实行了行为;犯罪未遂与中止主要区别于主观状态,未遂是想达而未能,中止是能达而不欲。二、犯罪预备的概念犯罪预备,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我国刑法学界认为这只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描述,并非犯罪预备的概念。根据这一规定及有关刑法理论,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
    2023-04-25
    393人看过
  • 犯罪预备和未遂之间的关系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分主要是从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所区分的。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都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都没有既遂,二者都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既遂。区别的标志是是否“着手”实行行为。预备是进行了犯罪准备,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着手”;而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既遂。(一)犯罪未遂的概念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其特征表现为:一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区别于犯罪预备形态的主要标志;如行为人是故意杀人,其举刀或掏刀的行为便是着手。当然,行为人实施的犯罪实行行为必须已实际指向犯罪对象,必须表现行为人的行为意图,同时要给犯罪的直接客体造成了直接的现实威胁;二是犯罪未得逞,即还未完成某一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全部构成要件;三是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二)犯罪预备的概念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
    2023-08-18
    310人看过
  • 杀人未遂有关系有用吗
    杀人未遂以故意杀人罪论罪判处,但是有未遂情节可以减轻处罚的,对于刑事案件关系没有任何作用。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3-06-03
    104人看过
  • 教唆犯罪有没有既遂未遂
    教唆犯罪有既遂未遂。教唆他人犯罪的,属于教唆犯罪。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属于教唆犯罪的未遂,此时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教唆犯未遂的范围教唆犯未遂的范围如下:1、被教唆者并没有接受其教唆的犯罪意图;2、被教唆者当时接受了教唆犯关于犯某种罪的教唆,但实际上他所犯的不是教唆犯所教唆的罪;3、教唆犯对被教唆人进行教唆时,被教唆人已有实施该种犯罪的故意二、共同犯罪区别和刑事责任量刑方式一样吗共同犯罪的处罚是不一样的,一般按照其所犯的罪分别处罚。1、主犯的处罚,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一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二是对其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2、从犯的处罚,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3、胁从犯的处罚,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
    2023-06-28
    116人看过
  • 犯罪没有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吗
    不一定,只有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才是犯罪未遂。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3-06-12
    144人看过
  • 因果关系是不是犯罪构成要件
    一、因果关系是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关于因果关系犯罪构成要件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学界和立法界对此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刑法因果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犯罪实行行为与对定罪量刑有价值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而存在于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果关系,同时又是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统一。二、因果关系的基本特点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为转移。2、因果关系的特定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刑法因果关
    2023-04-29
    353人看过
  • 犯罪背后的因果关系:是关键因素还是次要因素?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有: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3、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非因果关系的排除是怎样的对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较为复杂,是实务操作中的一个难点,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排除规则。1、范围的特定性:在刑法上只有危害行为才可以是因果关系构成的原因,其他原因均不能引起因果关系的发生。2、内容的特定性: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发生必须是一个特定的过程,如集资诈骗罪中,行为人必须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并造成了国家或个人较大的损失。3、行为的特定性,刑事上因果关系的发生只能是犯罪行为所引起。刑法上非因果关系排的除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偶然性因素的排除所谓的偶然性因素说是指危
    2023-07-19
    340人看过
  • 未遂有结果加重犯吗
    结果加重犯
    一、未遂有结果加重犯吗未遂没有结果加重犯,结果加重是指法律上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发生了严重的结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二、犯罪未遂的类型有哪些1.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将犯罪的实行行为实施完毕,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没有得逞。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客观因素的介入,导致行为人不敢或不能把行为实行终了,以致犯罪没有得逞。2.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能犯未遂是指根据犯罪时的主客观情况,犯罪行为本来有可能得逞,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的介入使犯罪没有得逞。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主观认识上的原因或行为手段或行为对象等原因,犯罪不具备得逞的客观可能性。任何想要以犯罪中止为由请求减轻处罚的,必须要明确的向司法机关
    2023-06-15
    430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要确定对于犯罪未遂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更多>

    #犯罪未遂
    相关咨询
    • 有因果关系可以定为犯罪已遂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13
      有因果关系不一定构成犯罪既遂。只有形成犯罪事实后果的才认定为犯罪既遂,因果关系只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因为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一个行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是并不能说明成立犯罪就一定会犯罪既遂,这是不同得概念。
    • 有因果关系构成犯罪既遂则构成犯罪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3-12-12
      有因果关系不一定构成犯罪既遂。只有形成犯罪事实后果的才认定为犯罪既遂,因果关系只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因为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一个行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是并不能说明成立犯罪就一定会犯罪既遂,这是不同得概念。
    • 有因果关系是否等于犯罪既遂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26
      案件一般有因果关系也并不等于犯罪既遂,有因果关系不一定犯罪既遂,构成犯罪既遂的,一定要有因果关系,即既遂所要求的实害结果必须与实行行为有因果关系,否则不构成犯罪既遂。
    • 因果关系上的犯罪既遂可以从轻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28
      有因果关系不一定构成犯罪既遂。只有形成犯罪事实后果的才认定为犯罪既遂,因果关系只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因为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一个行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是并不能说明成立犯罪就一定会犯罪既遂,这是不同得概念。
    • 有因果关系就有罪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4-09-07
      因果关系的成立并不必然表明行为者具备罪责。因果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从不受人类意识主观干预的影响。对于那些处于因果关系中的情境,若行为人缺乏刑法明确规定的故意或者过失,那么这些人的行为就无法被视为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举例来说,倘若某人甲因生活琐事与他人乙产生争端,并在冲突过程中向乙的胸口猛力推搡,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乙因此心脏病骤发,尽管经过全力抢救仍然未曾挽回生命。在此例之中,尽管甲的行为与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