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子女抚养权争议案件应去哪个法院诉讼
离婚后,请求支付孩子抚养费的,可以到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判决后对方不履行抚养义务,可以向作出判决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意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请求。
二、抚养权纠纷的诉讼状怎么写
1.文头。一般写“民事起诉书”或“民事起诉状”。
2.列明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诉讼主体。有第三人的,还要列明第三人。
3.诉讼请求。诉讼请求要用序号分开,每条按照“请求依法判令XXXXX;”的格式来写。另外,现在有的法院要求诉状还要列明案由。但案由不是必须有的部分。
4.事实与理由。即先说明事实(比如受到侵害),再说明要求赔偿的理由(实体法的规定)和提起诉讼(程序法的规定)的理由。
5.文尾。文尾要写清递交诉状的法院、具状人(原告)起诉时间。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诉状中,必须有至少一份是由具状人亲笔签字(盖章、按手印)的原件。
法院要对出具的判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时候,也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的,人民法院不可能为了短时间内结案,就潦草的作出判决结果。
三、起诉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起诉离婚孩子抚养权通常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判决: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
2.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一方抚养孩子;
3.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生活发生争议的,应考虑子女本人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n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
争夺子女抚养权的离婚案件
371人看过
-
诉诸法院争取子女抚养权
159人看过
-
变更子女抚养权需要去哪个法院?
463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中的费用与子女抚养费争议
324人看过
-
离婚抚养权争议的诉讼次数
236人看过
-
子女抚养费可以去法院起诉离婚吗
228人看过
-
离婚案件争议孩子的抚养权法院应当如何判定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04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
-
子女抚养权争议争议案件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16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诉讼,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到庭,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庭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作出判决。”二、《民事诉讼法》第
-
争夺子女抚养权案件证据去哪找四川在线咨询 2023-07-13争夺子女抚养权可以收集以下证据材料: 1、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文化学历等一般差距不大,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差距,比如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 2、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抚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孩子生活环境方面的取证。离
-
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 离婚案件中,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及抚养权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4一、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离婚案件,60%左右的案件存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的问题,除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外,收集相关有利的证据可以最大可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取证,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通过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突出有利因素。即使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
-
如何诉讼子女抚养权争议法院处理原则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10同居子女抚养纠纷的法院处理原则有: 1、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的原则; 2、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由母亲直接抚养的原则; 3、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方案判决的原则; 4、其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