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转移共同财产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可以少分或不分。
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一、离婚多年发现丈夫隐藏财产十万如何分割
离婚后发现丈夫隐藏财产十万应当重新分割,离婚时发现另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二、夫妻分居后存款怎么分开
根据法律规定,夫妻虽然是分居状态,但仍然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若在此期间,一方发现对方有转移财产行为的,可以请求法院分割财产。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在自己取证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在法院规定的取证期限之前提前7天向法院申请法院取证。
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转移共同财产怎么办?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转移共同财产,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分割共同财产。
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欠债转移财产,离婚把财产给另一方属于恶意转移吗
282人看过
-
财产恶意转移会判刑吗
266人看过
-
离婚恶意转移财产如何界定,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处理?
430人看过
-
如何应对离婚中的恶意财产转移
235人看过
-
恶意转移财产离婚怎么分割财产?
281人看过
-
离婚前对方把房子转移了又卖了属于恶意转移财产么
56人看过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
离婚时,女方会遇到对方恶意转移财产吗,恶意转移财产的情形有哪些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16有不少的离婚当事人,特别是女性在离婚时会遇到对方恶意转移财产。 转移财产的情形一般有:转移已有存款;收入不存入夫妻名下的存折;转移一般物品;私自出售房产;低价出售夫妻共同财产等。 恶意负债的情形一般有:制作虚假欠条;虚报开支;利用关联企业负债等。 1、可以申请法院查询转帐记录,法庭上让其说明存款取向和用途,审核其转款的必要性; 2、搜集其收入状况的线索,必要时律师出面调查,审查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离婚财产恶意转移的方法及应对措施河南在线咨询 2024-12-15以下内容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恶意转移情形: 1. 转移已有的存款; 2. 将夫妻共同财产收入未存入夫妻名下的存折; 3. 私自出售夫妻共同财产,如房屋或其他财产; 4. 私自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方; 5. 未经夫妻双方同意,私自将夫妻共同财产无偿转让或赠与第三方; 6. 一方恶意负债,影响夫妻共同财产的清偿; 7. 虚打欠条,使夫妻共同财产遭受损失; 8. 虚报开支,导致夫妻共同财产的挥霍。
-
离婚时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存在恶意转移财产?广西在线咨询 2025-01-10离婚诉讼中恶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1. 在一般离婚案件中,恶意转移财产的情况有: a. 转移已有存款 b. 收入不存入夫妻名下的存折 c. 私自出售房屋 d. 私自出售其他夫妻共同财产 e. 私自无偿转让或赠与夫妻共同财产等。 2. 恶意负债的情况一般有: a. 制作虚假的欠条 b. 虚报开支 c. 在法院打虚假债务官司
-
进行恶意转移财产了,离婚时恶意转移财产如何呢?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4《婚姻法》第47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当事人在离婚之前搜集证据、进行财产保全是非常关键的维权手段。通常最好维权方式就是在离婚诉讼前就把相关证据搜集好,尤其是财产方
-
恶意转移财产属于恶意转移罪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30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范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适用,明确了什么是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核实的证据证明,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执行的财产或者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有能力拒绝执行,情节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