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现场与逃逸的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1 21:33:15 459 人看过

哪些行为离开现场不认定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责任无争议,双方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因需准备伤者医疗费用而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可能会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和其家属留下假的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7.经双方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4日 04:1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交通肇事逃逸相关文章
  • 离开车祸现场是否算逃逸行为?
    明知道已经造成了交通事故后还离开事故现场的,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肇事者认为自己对这起事故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离开事故现场也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是为了送受害者到医院治疗,但事后没有主动报案且离开了医院也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肇事者也受了伤,因为到医院治疗而离开现场,没能及时报案的,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撞死牛马未报警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吗撞死牛马未报警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只要牛马是被他人合法饲养的。行为人开车直接撞死他人合法饲养的牛马的,会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构成交通事故。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现场的,其行为依法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
    2023-07-01
    389人看过
  • 肇事逃逸和离开现场有何异同?
    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不属于肇事逃逸。离开现场就是逃逸吗离开现场就是逃逸。凡是交通事故发生后,无故离开现场都算逃逸行为。以下行为均可以定义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
    2023-07-06
    325人看过
  • 医院停车场剐蹭离开现场算不算逃逸
    一、医院停车场剐蹭离开现场算不算逃逸停车场剐蹭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八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具体如下: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
    2023-03-13
    325人看过
  • 机动车逃逸现场 事故责任认定
    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一、构成交通肇事的是什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023-03-13
    91人看过
  • 肇事逃逸现场认定有几种情况?
    肇事逃逸现场认定的情况有: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一、交通肇事逃逸认定情形有几种(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四)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五)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六)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七)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
    2023-02-21
    299人看过
  • 肇事者逃离事故现场是否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需结合具体情况由交警部门判断确认。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二)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
    2023-03-16
    318人看过
  • 未接触事故离开现场属于逃逸吗
    一、未接触事故离开现场属于逃逸吗无接触事故并不等同于肇事逃逸概念,因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必须满足明知已经发生了肇事行为却有意逃避事故责任,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实际接触也必然属于肇事逃逸。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若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发生严重事故,从而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者,则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于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罪犯,将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中华人民共和
    2024-07-20
    408人看过
  • 司机离开事故现场,是否构成逃逸
    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司机离开事故现场并不意味着其必须被视作逃逸。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驾驶人员为了规避相应的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违法行为。然而,若该肇事司机在不知情或无任何故意的情况下离开了现场,或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救援行动而选择离去的,都不应将此类行为认定为逃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
    2024-08-15
    471人看过
  • 撞了狗后离开现场也算肇事逃逸?
    我以为是件小事情,没想到处罚得这么严重。回忆起几天前的一起小事故,衢州的李师傅是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因撞了条小狗,竟然被交警罚了2000元,还被扣了12分,而交警给出的理由是肇事逃逸。看了这个新闻,相信很多司机朋友的第一反应会是:听说撞了人跑了是逃逸,撞了小狗也是逃逸吗?首先,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5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宠物狗也具有一定的财产价值,驾驶汽车在道路上将宠物狗撞死或撞伤,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虽然,撞死或撞伤宠物狗未造成人员重伤也未造成30万元以上的财产损失,不构成犯罪,但是,宠物狗主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属于民事法律责任。所以,事件中李师傅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擅自逃离现场,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现在,我们都很清楚为什么撞死狗擅自逃离现场就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那么司机朋
    2023-06-08
    377人看过
  • 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与逃逸的情节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在司法实践中,对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和肇事后逃逸行为往往存在难以甄别的情况,而对这两种情形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区分,势必会影响定罪量刑。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可见,肇事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还会使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公私财产的损失扩大。因此对肇事后逃逸行为规定更重的刑罚是与罪刑相一致的原则相适应的,也是严厉打击这类犯罪所必需的。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肇事后逃逸行为与肇事司机因特殊情况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区别开来。实践中,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的家属由于情绪难以控制,往往纠集众人对肇事者进行报复,肇事司机在这种情况下的躲避行为与肇事后为逃避责任而逃逸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2023-06-13
    59人看过
  • 肇事逃逸人员离开现场还能报警吗
    发生交通事故,双方都离开现场后也能报警处理。车辆剐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造成了财产损失的属于轻微交通事故。轻微交通事故可进行快速处理或自行前往交通事故报案中心报案。如遇有伤亡或较大损失,应立即报警,详细说明事故发生地点及伤亡人数。一、开车时发生轻微交通事故要不要报警开车时发生轻微交通事故不要报警。1、不需要报警的情形发生轻微物损交通事故后,事故当事人在相互查验证件及保险凭证后(最好手机拍照留存),立即向投保的保险公司报告,同时应当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将车辆移至附近不影响交通的地点。获得保险公司报案号后,自行协商处理有关赔偿事宜,双方共同填写《协议书》,共同签名并各自留存一份。无协议书的,当事人应当以文字方式如实记载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机动车驾驶证号、机动车牌号,交强险的投保公司、保险单号、事故形态、碰撞部位、事故责任等内容,并共同签名。对事故现场拍照留存后,
    2023-04-01
    348人看过
  • 离开现场报警就不是肇事逃逸了吗?
    此两者实则有所不同,若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避免潜在的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且未对重伤员及损坏财物进行积极救护与维修;亦或向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公安局如实上报事故实情并愿意接受相关机关的处理,这些都属于严重违法行为——逃逸。然而,当交通事故当事人由于受伤需要紧急就医而暂时离开事故现场,却无法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报案,这便不能被认为是肇事逃逸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2024-04-25
    190人看过
  • 离开现场算是肇事逃逸吗?如何区别?
    肇事逃逸与离开现场并不完全相同。肇事逃逸是指为了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而离开现场则不一定是为了逃避责任,也有可能是有重大的事情去做,比如将受害人送往医院。一、交通事故后构成肇事逃逸行为有哪些交通事故后构成肇事逃逸行为有:1、知道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开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不负责,开车离开事故现场;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酒后无证驾驶,报案后不履行现场等待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然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无故离开医院;5、虽然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往医院,但在离开医院后,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和假联系方式;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期间逃跑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不承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交通事故;8、经协商未达成协议或未经协商支付的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强行
    2023-03-24
    330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后又离开现场怎么办?
    肇事离开现场又返回现场仍然算逃逸,不过属于自首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刑法》第六十七条规
    2023-02-28
    455人看过
换一批
#交通肇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罚标准有以下两点: 1、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更多>

    #交通肇事逃逸
    相关咨询
    • 肇事逃逸的现场认定问题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03
      以下8种情形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
    • 事故责任认定书上写的知离开了现场是逃逸吗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10
      不一定是,要看性质,逃逸是指故意掩盖事实,逃避事故责任的行为。而离开现场,哪怕是驾车离开,但是事先有报警记录,那么也不算逃逸。
    •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离开现场能认定谁的责任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5-13
      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离开现场属于逃逸的,承担全部责任;不属于逃逸的,按照下列方法划分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
    • 报警后离开现场与肇事逃逸有什么区别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2-28
      报警后离开现场与肇事逃逸的区别是,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肇事者报警后逃离现场是指在事故现场因害怕遭到被害人家属的殴打而逃离现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事后主动归案,这样的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
    • 离开现场跟肇事逃逸?离开多长时间时间算逃逸了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1
      离开现场多久算肇事逃逸,法律对时间没有规定,只要符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就构成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