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案件中死刑限制的现实根据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21:01:57 245 人看过

尽管普遍认为,共同犯罪以其共谋性、协作性等特征在社会危害上要远远大于单独犯罪,特别是随着共同犯罪组织形式的升级,各国对打击有组织共同犯罪的态度严厉。但是,各国对于共同犯罪的死刑适用仍然保持了审慎理性的态度。如在日本,尽管最高法院在“永山事件“判决中没有将共同犯罪人的作用作为死刑量刑标准加以列举,但日本综合法务研究所1987年、1988年发表的统计研究报告均指出,被告人在共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死刑的重要因素。从其判例来看,在存在共同犯罪关系的案件中,事实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选择适用死刑的关键因素。其中处于从属地位或单纯参加者地位的人往往被判处无期惩役,只有处于主导地位或者首谋者地位的才会被判处死刑。再如美国,在1982年的Enmnd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通过确立比例性原则,对共同犯罪中的死刑适用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在该案中,当两个同伙去抢劫一对年老的夫妇时,Enmnd负责在车中等候,在抢劫的过程中,这对夫妇被打死。证据显示Enmnd是犯罪的发起者并策划了抢劫行为,且负责驾车逃跑,但是证据并没有确证Enmnd有任何意图参加或帮助谋杀。因此,依据其并没有实施或意图实施的谋杀而对其判处死刑并不能满足公正判决的报应需要。怀-特大法官在代表法庭发言时指出,对一个尽管卷入了实施重罪,但并没有自己打死,也没有在谋杀现场的抢劫犯来说,判处死刑是过分刑罚。可以说,在严格限制死刑的大背景下,对于共同犯罪限制死刑适用是共同的关注,也是控制死刑数量的重要环节。

就我国而言,尽管在97年刑法修订时废除了类推制度,并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对于共同犯罪的处罚,新刑法进一步明确了各共犯人的特征、承担责任的范围及处罚原则等,贯彻了个人责任主义原则。但是基于立法及司法观念的原因,共同犯罪案件中死刑状况仍令人堪忧。

首先,就死刑规定而言,1997年刑法不仅在总则规定还是分则罪名上都对死刑适用进行了一定的限缩。但需要注意的是,刑法分则中有条文特别规定了适用死刑的共犯人的加重情节。如,刑法典第170条伪造货币罪规定的“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第236条强奸罪规定的“二人以上轮奸的“;第240条拐卖妇女、儿童罪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第328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规定的“盗掘古文化遗址、**葬集团的首要分子”;第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说,我国的死刑立法经历了一个相对限制的过程,但与国际社会限制和废除死刑的立法相比,我国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共同犯罪死刑的立法限制仍存在很大的空间。

其次,就共同犯罪死刑的司法适用而言,我国司法机关对于共同犯罪历来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加之重刑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使得在实践中对于共同犯罪往往“重刑治之”,造成了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死刑适用的严重,特别是在“严打”时期,更是在有的案件中对共同犯罪人不认真区分即都适用死刑,甚至对于从犯判处死刑,对于致死一被害人的共同犯罪案件判处两名、甚至三名被告人死刑的案件也是屡见不鲜。这不仅与我国所坚持的死刑政策不符,也与国际社会限制和废除死刑的趋势相悖。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0日 20:1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共同犯罪相关文章
  • 死刑复核制度是根据什么规定的
    关于死刑复核制度的规定是: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一、二审判决下来后多久就可以办理死刑复核?应当在作出裁定后十日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十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未上诉、人民检察院未抗诉的,应当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十日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什么意思呢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的刑罚制度。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
    2023-02-23
    312人看过
  • 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是什么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没有造成损害是指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造成损害是指造成了一定危害结果,但没有造成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争议关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在国外刑法理论上存在激烈争论。刑事政策说认为,对中止犯减免刑罚,是为了给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架设一道返回的金桥。违法性减少说认为由于中止行为使得其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减小。故应减免刑罚。但这三种观点却不可能完整地说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刑事政策说只是针对知道有中止犯减免刑罚规定的人才起作用,使事实上对不知道该规定也应减免刑罚。违法性减少说不利于解决共同犯罪中的中止问题。根据责任说,只要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结果发生的,即使发生了犯罪结果,也应认定为中止犯,但法律规定并非如此。因此,国外刑法理论一般将上述观点结合起来说明中止犯
    2023-04-25
    416人看过
  • 犯罪事实是否必须根据犯罪事实的对象量刑
    量刑时要求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犯罪事实包括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也包括犯罪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其中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是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由此而定的对犯罪分子是否适用刑罚、如何适用刑罚的重要根据。审判机关也是通过犯罪事实进行定罪,进而确定量刑。与其它犯罪事实的认定界限(一)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首先,妨害公务罪指向的对象是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指向的对象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其次,妨害公务罪的方法必须是用暴力、威胁的方法,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不要求用这种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往往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到现场强制执行判决、裁定时(如强制拆除违章建筑、强制搬迁时),当事人用对执行人员实施暴力的方法阻碍执行,这既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又具有妨害公务的特征,通常认为,对执行人员使用暴力,目的是阻碍执行判决
    2023-07-28
    373人看过
  • 惩罚犯罪目的的根据与实现手段
    惩罚犯罪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首先是国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保护公众利益的需要。现代国家不论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契约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专政工具论,均认为犯罪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严惩破坏,而并不主要是对被害人个人利益的侵犯;国家既然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就有责任保护社会成员不受犯罪行为侵害,在发生犯罪时,国家有义务采取法律允许的手段及时查获犯罪人,并使之受到应得的惩罚,以恢复法律秩序,预防社会再次受到犯罪的侵害,同时满足被害人和社会公众的泄愤心理。其次也是程序法定主义的必然结果。现代国家严格区分公权与私权,私法权益的实现不一定非得通过诉讼程序不可,即使私权发生纠纷,诉讼也不过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渠道而已。刑罚权作为一种公权,现代国家严格禁止私人自行用刑,并且要求必须经过法律事先规定的程序,通过刑事诉讼活动才能实现。刑事诉讼成为现代国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唯一渠道,由公正独立的法院经法定审理程序后所
    2023-06-11
    439人看过
  • 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共同犯罪案件中的中止犯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共犯理论,共同犯罪各犯罪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即共同的犯罪行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于共同犯罪使各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统一整体,各共同犯罪人的意思实现了相互联络,整个共同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行为都融为一体,共同犯罪行为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各共同犯罪行为人都必须对共同的犯罪结果负责,每一个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受自己意志的左右,同时还必须受整个犯罪集体的左右,不可能像个别犯罪那样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像个别犯罪中的行为人那样可以任意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的情况,在共同犯罪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各共同犯罪人都要求对共同犯罪的结果承担责任,如果共同犯罪中的某一共同犯罪人要中止犯罪,他不仅要打消自己的犯罪念头,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同时还要防止整个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某一共同犯罪人主观上放弃了犯罪意
    2023-06-11
    305人看过
  • 毒品共同犯罪死刑案件中律师如何辩护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司法实践中我国严格审慎地决定死刑适用,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因此,毒品案件中即使涉案毒品数量达到死刑的标准,也并不意味着共同犯罪人一定会被判处死刑。此时,刑辩律师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的辩护策略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说服一审法院不判死刑、二审法院死刑改判、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准死刑,实现“枪下留人”的辩护效果,律师在毒品共同犯罪死刑辩护中应根据案件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五个辩点:辩点一:毒品共同犯罪中准确区分主犯和从犯,从犯可以不死在毒品共同犯罪中,为了准确适用刑罚,必须正确区分主犯和从犯。人民法院在审理毒品共同犯罪案件时,对于能分清主从犯的,不能因为涉案的毒品数量特别巨大,就不分主从犯而一律将被告人认定为主犯或者实际上都按主犯处罚,一律判处重刑甚至死刑。区分主犯和从犯,应当以各共同犯罪人在毒品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根据辩点二:毒品共同犯罪人均认定为
    2023-04-30
    154人看过
  • 是否会根据罪犯在罪案中的角色划分刑罚?
    无论主从犯如何,被判同样的判决,主从犯通常根据共同犯罪的作用来确定。主犯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开展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发挥主要作用。由三人以上共同犯罪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主要分子,按照集团犯的全部罪行处罚。除规定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侦查羁押期是否算在刑期侦查羁押期算刑期。《刑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第四十四条规定,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第四十七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
    2023-07-15
    154人看过
  • 过失共同犯罪的责任根据
    过失犯是否存在着共同实行犯罪,共同承担责任的问题,在刑法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过去在立法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否定说,但是近年来,无论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打破这种传统观念的趋势。从国外主要是大陆法系的立法与判例来看,赞成过失共同犯罪的立法例并不在少数。我国目前关于过失犯罪责任基础的争论还局限在对传统共同犯罪解释论的反思上,然而,从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中寻找过失共同犯罪的责任根据并不那么有力。那是因为,对于过失的正犯、过失的教唆、帮助等探讨,都是以现行刑法已经成立的共同故意犯罪行为为模版的。即使从立法论上研究过失共同犯罪责任的基础,也存在着问题。应该说,研究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责任基础,不仅仅要从共同犯罪的理论谈起,更需要研究作为过失的行为本身是否可以具有类似于故意共同犯罪那样的共同分担责任的基础。这里,首先需要从过失犯的本质与共同犯罪的本质这两个方面来把握过失共同犯罪的存在根据。一、从共同犯罪
    2023-06-12
    207人看过
  • 根据刑法规定什么是限制性减刑?
    一、根据刑法规定什么是限制性减刑?根据刑法规定限制性减刑指的是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内容,限制减刑的适用主体有三类:1、被判处死缓的累犯;2、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3、实施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二、限制减刑的罪犯,至少要服刑多少年?具体到死缓限制减刑的执行,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中专门增加了一项:“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这个规定说明限制减刑的罪犯仍可减刑,但要保证最低的服刑期限。对死缓犯适用限制减刑的必要“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死刑政策。由于我国较为宽松的减刑、假释等制度的存在,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只
    2023-04-13
    346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是根据什么条件判刑的
    犯合同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合同诈骗罪判刑的法律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一、假合同是诈骗吗假合同可能涉嫌诈骗。是否成立合同诈骗罪,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二、游戏账号交易后被找回算不算诈骗游戏账号交易后被找回算诈骗。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为起点。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
    2023-06-21
    365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止案件和未遂案件是什么意思
    《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已经开始实施,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成功的,为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有三个特点:1。犯罪已经开始实施;2、犯罪失败;3、犯罪失败是由于犯罪分子的意志以外。《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是犯罪中止。构成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犯罪过程中必须停止犯罪;2、犯罪结果必须自动放弃或自动防止;3、犯罪结果必须彻底停止或自动有效地预防。根据刑法理论,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未完成是否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完成的是犯罪未遂,不属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开始犯罪或者未成功的是犯罪中止。综上所述,当你能达到目的而不欲望的时候,会停止犯罪;当你想达到目的而不能达到目的时,你就会犯罪未遂。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也必须具备一般犯罪中止的条件,也必须具有共同犯罪中止的特
    2023-08-06
    130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的不受限制情况
    不宜认定为共同犯罪的情形有: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是出于过失;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主观上缺乏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联络的;超出共同故意范围之外的实行过限行为。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有哪些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从这些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三人侵权是可以认定为工伤的,只要符合认定为工伤的条件,比如是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场所受伤的,就可以认定为工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2023-07-12
    214人看过
  • 实现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形式包括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着手实行犯罪时或者实行犯罪的过程中临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况。如果在刚着手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则各共犯人均应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必须有共同行为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数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如果其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施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态度。共同的犯罪故
    2023-03-20
    116人看过
  • 打架出现共同犯罪的刑事案件怎样量刑
    打架共同犯罪的判刑标准是:1、打架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喝酒打架打成轻伤二级会被判刑吗喝酒打架轻伤二级自首的判刑:构成故意伤害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轻或减轻处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伤害罪,是指针对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而定的罪。二、教唆犯和从犯的区别1、概念不同。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2、在共同犯罪中的分类标准不同。教唆犯,即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或行为的形式进行分类。从犯,即按照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进行分类。3、处罚不同。教
    2023-06-19
    46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 更多>

    #共同犯罪
    相关咨询
    • 犯罪嫌疑人串供的案件量刑根据是什么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7-20
      犯罪嫌疑人毁灭、伪造证据、串供,一般不构成新的犯罪,按照犯罪嫌疑人所犯罪的一个情节,在量刑时予以综合考虑(从重)。《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虚假诉讼罪】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共同故意伤害案件中实行犯中的实行过限行为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1-15
      在共同实行故意伤害犯罪的情形下,判定故意伤害实行行为过限的基本原则是看其他实行犯对个别实行犯所谓的“过限行为”是否知情。如果共同实行犯罪人中有人实施了原来共同预谋以外的犯罪,其他共同实行犯根本不知情,则判定预谋外的犯罪行为系实行过限行为,由实行者本人对其过限行为和后果承担责任;如果其他实行犯知情,除非其有明确、有效的制止行为,则一般认为实行犯之间在实施犯罪当场临时达成了犯意沟通,其他人对实行者的行
    • 刑事案件中律师的回避的根据是什么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9-30
      刑事案件中的回避制度并不适用于律师,就算曾经做过法官也不需要在诉讼活动过程中进行回避,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如果做过法官,从法院离职以后的两年内是不允许做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如果已经超过了两年,担任辩护律师时不需要回避。
    • 根据法律规定死刑的年龄限制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5-10
      我国适用死刑的最低年龄为:犯罪时年满18周岁。也就是说,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另外,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 如何在共同犯罪中实现犯罪中止
      青海在线咨询 2023-10-23
      犯罪中止的实现具体如下: 1、应当具备及时性; 2、全体共同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的行为,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3、必须具备有效性,必须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且有效的防止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