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只针对个人还是公司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7-21 19:49:30 365 人看过

一、诽谤罪只针对个人还是公司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条例,诽谤这一犯罪行为既可罪及个人,亦能涉及企业乃至更广泛的公司组织。在该条款的明确规定下,对他人实施以暴力或其他不当手段公开侮辱或捏造虚假信息进行诽谤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制裁。而倘若诽谤行径已经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以及触犯到国家整体利益,即便是未经受害人提出控告,司法机关仍有权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诽谤罪的打击对象并不仅限于个体,同样适用于公司、团体等各类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只处理首要分子吗

诽谤罪的处罚并非仅仅针对首要犯罪者,对于任何从事诽谤活动之人都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诽谤行为不仅仅局限于群体性事件中的首要分子,个体对他人进行恶意诽谤亦将依法受到法律制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规定,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被认定为诽谤罪,并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诽谤罪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上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自然人的层面,同样也可以扩大到企业以及其他类别的机构中。本项罪状所包含之内容涵盖了公开场合的侮辱性言辞或者是蓄意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只要情节严重者均应面临刑事方面的制裁。即便在受害者并未诉诸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倘若此类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行,甚至威胁到了国家利益的安全,那么司法部门仍然有权力进行主动干预,追求违法行为人的相应责任。这项政策法规的规定宗旨在于强调对诽谤行为的严惩力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个体以及各类组织的合法权益。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2日 04:5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诽谤个人名誉是不是诽谤罪
    若已确凿证实针对个体声誉实施了涉嫌诽谤的行为,那么便有可能构成诽谤罪,然而,这需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方可成立。所谓诽谤罪,乃是行为人成心编造并大肆传播虚假信息,这些信息足以贬低他人的人格尊严,损害其名誉,且情节严重者方能构成此罪。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诽谤罪时,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该诽谤行为所采用的手段、所包含的内容、传播的广度以及对受害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倘若仅仅是轻微的、偶尔发生的一般性诋毁,或许尚不足以构成诽谤罪,但却依然可能触及到民事侵权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7
    294人看过
  • 诽谤罪公开是几个人
    法律综合知识
    在探讨诽谤罪的判定中,关于“公众传播”的定义并非仅以知晓人数的多寡为依据。实际上,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便可认定为达到公开的要求:第一,诽谤行为被广大的非特指人群所了解;其次,如果仅能被有限数量的特定人群所得知,依然符合公开的标准。换言之,即便知晓相关事实的人数相对较少(例如仅有数人),但若这些人属于那些非特指或特定的广大人群范畴之内,同样认定其为已经达到公开的实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0
    389人看过
  • 对公司法人进行诽谤是什么罪
    故意诋毁诽谤他人名誉涉嫌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
    2024-04-30
    51人看过
  • 个人诽谤公司怎么办,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个人诽谤公司怎么办?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据此,公司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因侵权人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2、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
    2023-03-29
    67人看过
  • 公司被诽谤是否可算诽谤罪
    作为具有法律人格的企业实体,通常情况下,它们并不被视为可成为诽谤犯罪的实施主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公司仍然可能因为他人的恶意诋毁而承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或出现其它严重侵害其利益的状况。若情节恶劣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触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这一严重刑事责任。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此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任何自然人若通过编制以及传播虚假事实、言论来侵犯他人的商誉以及产品名誉,给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者,将面临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民事赔偿责任。在进行相关法律判断时,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所传播的虚假信息的性质与严重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实际损害结果等诸多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
    2024-08-08
    356人看过
  • 针对诽谤人身攻击如何起诉?
    一、针对诽谤人身攻击如何起诉?1、起诉状,弄清楚对方的基本登记信息(对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等),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律师代写;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复印副本;2、准备证据,你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对方发生纠纷的所有对你有利证据及复印件、及其他可能对你有帮助的证据及证人名单等3、带上诉讼费;到法院立案庭立案。二、诽谤他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5、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6、偷窥、偷拍、窃听、散
    2023-04-29
    409人看过
  • 诽谤公司如何认定诽谤罪
    首先,在认定此类违法行为时,需判定有否捏造及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这类不实信息如果对所涉及的企业的商业信誉、产品口碑等带来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接着,该种行为在主观状态上必须保持故意性,即明知道相关资讯为虚假传闻却依然放任其扩散蔓延。最后,涉案行为所诱发的损害结果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线,例如致使公司财务上遭受重大亏损,或是导致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及声誉发生明显下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4-07-31
    218人看过
  • 诽谤是诬陷吗还是诽谤罪
    诽谤与诬陷并非等量齐观之举。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诽谤罪,系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在公众场合对他人进行公开羞辱,或故意编撰虚构事实进行恶毒诋毁,且情节恶劣者;诬陷则是有意捏造虚假事实,企图致使他人遭受法律追责的犯罪行为。诽谤罪着重强调的是侵害人的尊严以及恶语中伤他人,而诬陷的动机在于陷害受害人并牵涉到法律诉讼。尽管两者都包含了虚构事实这一要素,然而诽谤罪通常不会被认为引发刑事责任,除非情节极端严重。因此,从严格的法律角度来看,诽谤罪与诬陷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
    2024-07-31
    387人看过
  • 怎样判断是诽谤罪还是诽谤
    一、怎样判断是诽谤罪还是诽谤在认定诽谤罪时,必须满足散布的内容必须是被恶意捏造出来的虚假事实这一条件。倘若散布的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可能对他人的人格与声誉造成损害,却并不足以构成本罪。然而,对于名誉侵权行为而言,即使描述的内容属实无误,例如为了破坏他人名誉而揭露他人隐私,那么揭露得越是逼真,其侵权性质也就越发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怎样判断是诽谤罪诽谤罪是一种法定罪名,指的是在故意状态下捏造不实之辞,广泛传播以达到贬低、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程度,且情节严重的
    2024-07-27
    364人看过
  • 诽谤罪只有人证能否定罪
    在对诽谤罪进行判定时,仅仅依赖人证通常无法实现直接定罪的结果。因为,诽谤罪的裁断需要依赖多元化的证据资源,通过整合各个环节的证据信息,构建起一个完整且严密的证据体系。尽管人证在整个证据评定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可信度、稳定性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契合程度等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单一的人证,对于说服性的证据支持可能会显得稍显不足,难以精准无误地锚定犯罪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2
    301人看过
  • 针对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有什么区别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国家机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诬告陷害罪。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属于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但在二者还是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一、客体要件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二、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诽谤罪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三、客观行为不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
    2023-02-19
    435人看过
  • 诽谤罪对个人会有什么影响
    诽谤罪对个人会有的影响导致工作不保,会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1、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2、《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一、诽谤罪要如何赔偿?因诽谤罪赔偿,诽谤行为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主要是指的精神赔偿。但对于精神赔偿,全国没有确定的的标准与数额,主要由法官根据一定的原则、参考多种因素确定。(一)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1、补充适用原则。此相当于精神抚慰原则。对于精神损害,首先应适用非金钱赔偿的方式,在非金钱的赔偿方式不能对受害人充分保护和对侵权人制裁的情况下,补充的使用金钱赔偿方式,对于受害人予以一定的抚慰和补偿。2、公平适
    2023-03-26
    277人看过
  • 公司能成为诽谤罪的对象吗
    作为社会组织形式之一的企业并不能够充当诽谤犯罪行为的受体。诽谤罪的主要打击对象为个体的名誉权,然而,若企业的声誉遭受侵害,则通常需要依据民法典中所规定的名誉权侵权条款进行处理,而非适用刑法中的诽谤罪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诽谤罪仅适用于自然人,并不涵盖法人,例如公司等。因此,倘若企业的名誉受到了损害,通常会选择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来寻求相应的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4-08-20
    276人看过
  • 只跟一个人说过诽谤罪可以成立吗
    一、只跟一个人说过诽谤罪可以成立吗实构成恶意诋毁罪行所需具备严肃性的情节条件至关重要,唯有当上述情节达到严重程度时方可被判定为诽谤罪成立的标准。因此,仅向单个个体散播负面言论是否符合诽谤罪定义,需结合具体情境予以判断。若由于此类诽谤导致受害者精神崩溃甚至引发自杀事件,则无疑已经超出单纯的言语攻击范畴,足以视作情节严重并构成诽谤罪名成因。然而,如果行为人存在捏造虚假事实进行恶意诋毁他人的行为,但其恶劣程度尚未达到严重情节的标准,那么便无法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将其归类于诽谤罪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09
    43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只对一个人说过算诽谤吗?诽谤罪如何定义?
      云南在线咨询 2023-11-10
      根据诽谤罪定罪依据,必须构成情节严重的行为,才构成诽谤罪。因此,只对一个人说过算不算诽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被诽谤者因此精神失常或自杀,则属于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如果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 只对一个人说过算诽谤罪吗
      贵州在线咨询 2023-11-20
      根据诽谤罪定罪依据,必须构成情节严重的行为,才构成诽谤罪。因此,只对一个人说过算不算诽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被诽谤者因此精神失常或自杀,则属于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如果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 针对告他人诽谤罪能判几年
      青海在线咨询 2024-09-16
      1、当事人告对方犯诽谤罪,罪名成立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 针对侮辱诽谤案件,纯自诉还是公诉?
      澳门在线咨询 2024-12-09
      1. 侮辱罪是一种自诉案件。 2. 侮辱罪是指在公共场合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 根据法律规定,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监护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因此,侮辱罪属于自诉案件。
    • 针对告人诽谤要多少钱
      陕西在线咨询 2024-09-17
      1.不需要诉讼费。 2.法律规定,去法院起诉,只有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会收诉讼费,刑事诉讼是不收费的。因为告人诽谤属于刑事自诉案件,所以刑事诉讼不需要诉讼费。 3.《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