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偷税漏税财务负责人有参与的会被判刑。
2、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的,如果财务人员没有参与的,是不会判刑的,如果财务人员有帮忙做假账等行为的,可以按共犯进行判刑。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一、逃税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逃税的具体行为有以下这些:
(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二)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三)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二、如何区别避税和逃税
避税和逃税,虽然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但二者却有明显区别:
(1)适用的法律不同。避税适用涉外经济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后者仅适用国内的税法规范。
(2)适用的对象不同,前者针对外商投资、独资、合作等企业、个人;后者仅为国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各自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是纳税义务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不完善,通过对经营及财务活动的人为安排,以达到规避或减轻纳税的目的的行为;后者则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人,纳税到期前,有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其他财产及收入的行为,达到逃避纳税的义务。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犯罪,严重的构成偷税罪,手段情节突出的可构成抗税罪。
-
企业偷税漏税财务人员需要负责任吗,企业偷税漏税怎么处罚
413人看过
-
不偷税漏税中小企业会有税务责任吗
361人看过
-
财务人员的责任与企业偷税漏税的风险
437人看过
-
很多企业都会偷税漏税吗
140人看过
-
企业偷税漏税,什么叫偷税漏税
422人看过
-
企业偷税漏税财务人员的后果有哪些
141人看过
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一定的危害结果,因而分别构成犯罪的情况。尽管从实质意义上讲,共同过失犯罪已不属于共同犯罪之范畴,但它与共同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客观联系。... 更多>
-
财务负责人偷税漏税会判刑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3-09-23企业偷税漏税财务负责人有参与的会被判刑。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企业有偷税漏税行为的,如果财务人员没有参与的,是不会判刑的,如果财务人员有帮忙做假账等行为的,可以按共犯进行判刑。关于企业偷税漏税财务负责人会被判刑吗的问题,还可以点击在线律师咨询,我们帮你更快更有效的解答。
-
偷税漏税处罚企业总经理会被追责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28企业偷税漏税处罚如果企业总经理参与的话是会被追责的;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企业偷税漏税哪些人员要负责任,负怎样的责任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05公司偷税漏税,责任主体是法人,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责任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需要对公司审慎经营。即便不过问公司事务,也需要对其实际经营管理人员有所了解。
-
上海举报企业偷税漏税,那么偷税漏税多少会判刑,判多久?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26一、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刑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
-
偷税漏税企业所得税会判刑吗?会判多长时间啊?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22偷税漏税判刑处罚如下:根据刑法 第二百零一条及 第二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对逃税罪的处罚方式如下: 1、对自然人犯罪的处罚:刑法 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