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物权的保护的措施:
1、权利人的物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物权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2、无权占有房地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3、不能返还原物或者返还原物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4、房地产或者动产损坏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者恢复原状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5、妨害行使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消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6、侵犯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是什么呢
隐私权的保护措施
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我们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荣誉意识。个人隐私权里无不包含着两种最忠
实的守护——责任和荣誉。亲人、朋友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秘密,这是基于彼此信任。此时,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四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
房屋承租权受到哪些法律保护措施
369人看过
-
知识产权及保护措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吗
382人看过
-
法律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物权的保护
394人看过
-
合同保护措施:了解这些措施,确保您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175人看过
-
小额贷款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措施?
318人看过
-
离婚同居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吗
69人看过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 更多>
-
能够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执行?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211. 当事人提出申请执行,必须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说明申请执行的事项、理由和要求,并尽可能提供被执行人的开户银行账号及财产情况。 2. 如果当事人觉得申请执行很麻烦或者不熟悉如何操作,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的,必须向法院提交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3. 如果不知道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仍可以正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前端都有哪些保护物权的措施西藏在线咨询 2023-10-07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对物权的保护: 1、物权受到侵害时,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2、因物权归属与内容发生争议时,利害关系人可请求确认权利; 3、所有物被无权占有人占有或损毁的,可请求返还原物,不能返还的,可请求损害赔偿。
-
法律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物权的保护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17(1)权利人的物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等途径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因物权的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3)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不能返还原物或者返还原物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4)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者恢复原状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
-
怎样保护网络著作权?有哪些法律保护措施呢?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25我国《著作权》第9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①作者;②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根据这一规定,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包括两类:作者和网站管理者。作为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不必多言,而网站管理者对其网页的整体享有著作权。网页从文字、颜色到图形,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特定的排列组合,而且网页也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如存储在电脑硬盘上,打印到纸张上,具有可传播性。网页在很大程度上构成
-
保护行政复议权保护措施有哪些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18《行政复议法》为充分保护相对人的复议申请权和请求行政诉讼权,保护行政复议权采取了如下保护措施: (1)规定了在行政前置情况下的直接诉讼救济。 在法律、法规规定复议前置,即不经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如果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或者逾期不作答复,就有可能使申请人不但丧失复议申请权,而且导致诉讼权利无从行使。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行政复议法》第1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收到不